社會上一些人或集團憑藉他們對生產資料的佔有或壟斷,無償地佔有那些沒有或者缺少生產資料的人或集團的剩餘勞動和剩餘產品。

  產生 剝削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同社會分工的發展和私有制的產生以及社會分裂為階級是聯繫在一起的。在原始社會,生產力非常低下,人們的全部勞動時間都要用於生產維持勞動者本身生存所必需的產品,不能提供剩餘勞動和剩餘產品,因而不可能產生人剝削人的現象。到瞭原始社會會末期,隨著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即遊牧部落從其餘部落中分離出來,生產逐漸有所發展,從而使人們的生產勞動除瞭維持本身的一般需要,還有剩餘,這樣才使剝削成為可能。隨著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形成和財產占有不平等現象的出現,於是便產生瞭人剝削人的現象,社會便逐步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階級:奴隸主和奴隸。

  三種剝削制度 在人類社會歷史上,先後出現過三種剝削制度:即奴隸制、封建制和資本主義的剝削制度。這些剝削制度有著共同的本質:對剩餘勞動的剝削。然而,不同的剝削制度,榨取剩餘勞動的具體形式又有區別。在奴隸社會,生產資料和奴隸本身都為奴隸主所有,奴隸主的剝削采取直接占有無報酬的奴隸勞動及其產品的形式,這是一種最殘酷、最野蠻的剝削形式。在封建社會,地主階級榨取剩餘勞動采取占有地租的形式。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地租先後采取勞役地租、實物地租和貨幣地租的具體形式。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力成為商品,資本傢剝削雇傭勞動者的剩餘勞動采取占有剩餘價值的形式,相應地對雇傭勞動者的必要勞動則采取支付工資的形式。工資這種形式掩蓋瞭資本傢對工人的剩餘勞動的剝削,似乎工人的全部勞動都獲得瞭報酬;其實工資不過是工人的勞動力價格,是為維持工人生活的必要勞動部分;剩餘勞動形成的剩餘價值則以利潤的形式為資本傢所占有。剩餘價值在不同種類的資本傢之間以及資本傢和土地所有者之間瓜分,又采取產業利潤、商業利潤、利息和資本主義地租等具體的形式。

  在不同的剝削制度中,都存在過從屬性質的剝削形式,如商人通過不等價交換進行的剝削,高利貸者的高利貸剝削等等。

  剝削制度的消滅 幾種剝削制度的依次更替,是由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所決定的。從奴隸制剝削制度到封建制剝削制度的演變,從封建制剝削制度到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演變,都是由於社會生產力的一定的發展所帶來的生產關系方面的一種相應的根本變革,因而都是歷史上的一種進步。這種變革是通過激烈的階級鬥爭來實現的。資本主義制度是人類社會的最後一個剝削制度,隨著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發展和激化,無產階級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者,必然要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沒有剝削和階級的共產主義社會。

  在中國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傢,隨著資產階級的統治被推翻和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消滅剝削階級和人剝削人的制度的歷史任務,已經基本上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