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傢財政資金的用途、使用方向、比例構成及其相互關係。

  分析財政支出的整體結構,目的在於有計劃地安排有限的財政資金,用於生產、建設、生活和維持社會公共消費的正常需要;依據量力而行,勤儉節約的原則,合理安排財政支出的先後、主次順序,使維持性支出與發展性支出、重點建設支出與一般性支出統籌兼顧,為實現國傢各項職能提供物質保障;合理形成補償、積累、消費基金,正確處理積累和消費及其各自內部的比例關係,為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創立必必要的前提條件。

  資本主義國傢財政支出結構主要由維持政府統治需要的軍事支出、社會福利支出、債務支出、公共工程設施支出、科技教育支出等組成,其中軍事支出、債務支出占有很大的比重。它們本質上是為鞏固資產階級專政,維護資本主義剝削制度服務的。資本主義國傢為瞭加強對經濟的幹預,觀察財政支出對資源配置、收入分配、效益約束的影響,實行按財政支出是否與商品、勞務直接相交換為標準,區分為購買支出和轉移支出組成的財政支出結構。社會主義制度下的財政支出結構,全面反映政府活動的范圍和方向,直接影響社會、經濟、政治、科技等建設事業的發展。中國的財政支出結構,大體可按其項目結構、社會基金結構、部門結構、地區結構分類加以分析。

  財政支出的項目結構 按照財政支出性質和所采取形式進行分類組成的結構。包括:①經濟建設費(其中由基本建設支出、增撥企業流動資金支出、企業挖潛改造資金、支援農村生產支出、城市維護費等項目組成),在支出結構中居第一位;②社會文教事業費支出(其中由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科學、計劃生育、社會福利等支出項目組成),在支出結構中居第二位,從1950~1988年,這項支出占同期財政總支出的16.6%,國傢用於發展教育事業的支出,1988年比1978年增加瞭3.2倍,平均每年增長15.6%,科學支出增加瞭1.2倍,平均每年增長8.4%,均超過瞭同期財政收入的增長幅度;③國防費,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1953~1957)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較大,以後有所下降,反映瞭中國國防的防禦性質,盡可能擠出財政資金用於經濟建設;④行政管理支出,1978年隻占財政總支出4.4%,1990年上升到占9.5%,表明行政機構和人員編制劇增,努力節減這類開支是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⑤債務支出,從1980~1988年,占同期財政總支出的2.7%;⑥價格補貼支出,包括糧、棉、油價格補貼,居民肉、禽、蛋、菜價格補貼,農業生產資料和某些工礦產品價格補貼在內,是國傢為瞭穩定市場物價、安定人民生活、發展生產而采取的政策性補貼,從1985年開始由原來的沖減財政收入改為增列財政支出,1986年占財政總支出11.1%,1990年上升為11.7%,增加瞭國傢財政的負擔。據此,國傢合理的增加經濟建設支出,努力突出智力投資,緊縮一切非生產性支出,以實現財政支出項目結構的合理化,有利於推動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

  財政支出的社會基金結構 按照財政資金最終使用去向和結果進行分類組成的結構。包括:①補償性支出。如國傢每年用於企業挖潛、革新和改造方面的資金,支持重點行業的技術改造,一般占年度財政總支出的5%左右。②積累性支出。如國傢財政用於基本建設的投資和流動資金投資等,最終參與形成積累基金。國傢財政用於基本建設支出的最高年份1958年占財政總支出的56%,以後由於投資渠道多樣化,加以壓縮投資規模和調整投資結構,1990年下降為20.9%。③消費性支出。國傢承擔大部分社會公共消費開支,少量參與個人消費基金的形成,對控制消費基金的不合理增長起重要作用。此種分類表明,社會主義財政支出結構,必須正確處理積累和消費的矛盾,有效地安排積累與消費的比例關系,合理形成社會基金諸方面。

  財政支出的部門結構 按照財政資金用於社會不同部門進行分類組成的結構。包括:①用於物質生產部門,即工業、農業、商業、交通運輸、建築等部門的支出;②非物質生產部門,即文教、衛生、科技、行政等部門的支出。有計劃地增加對基礎工業部門、新興工業部門的投入,確保農業、教育等戰略重點的資金需要,有利於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逐步使之走向現代化。為鞏固國防、改善城鄉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履行國傢在各個時期的政治經濟任務,滿足部門的正常、合理需要,財政支出必須統籌兼顧。因此,合理分佈支出於各部門,協調部門之間的財務分配,是實現社會、經濟、政治、科技一體化發展的需要。

  財政支出的地區結構 按照財政支出在中央和地方,及各地方之間不同層次分佈進行分類組成的結構。中央財政支出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占財政總支出的74.1%,第六個五年計劃時期(1981~1985)下降為48.3%,表明財力分配過度地分散於地方,中央財政支出的調控能力減弱。與此同時,財政支出在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的分佈,1987年人均400元以上為上海、北京兩市,人均100元以下的有河北、安徽、山東、河南、湖南、四川六省。為使中央和地方之間財力分配得當,地區之間的財力使用逐步縮小差距,體制建設占有重要地位。地區之間加強橫向協作,努力發揮各自資源優勢,增強自力更生的能力,有助於不斷改善財政支出的地區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