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官方持有的用於國際支付和維持本國貨幣匯率的流動性資產。其數量多少體現瞭一國國際清償能力的強弱。一國的國際儲備資產包括:①黃金儲備,即由貨幣當局持有的儲備黃金;②外匯儲備,即貨幣當局所能控制的國外可兌換貨幣存款和其他短期金融資產;③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④該組織分配給會員國未動用的特別提款權。

  發展階段 分四個階段:①黃金-英鎊儲備體系。資本主義發展初期,國際商品交交換中的主要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是黃金。因此,黃金是國際儲備的最初形式。但隨著國際貿易的不斷發展,黃金生產趕不上國際貿易發展的需要。而英國作為當時最強的經濟和貿易大國,處於國際貿易和金融的中心地位,英鎊也成為國際間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因此,國際儲備的主要形式由黃金發展為黃金-英鎊儲備體系。②美元-黃金儲備體系。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經濟力量逐步上升而英國經濟力量相對下降,使用美元進行國際結算的業務逐漸增多。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經濟遭受嚴重破壞,國際收支日益惡化,英鎊的國際地位不斷下降,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地位超過英鎊。國際儲備的主要形式發展為美元-黃金儲備體系。③美元儲備體系。佈雷頓森林會議建立瞭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在這一體系中,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成為各國國際儲備的主要資產。④多種貨幣儲備體系。60年代末期以來,由於西歐和日本經濟力量的相對增強和美國經濟力量的相對衰落,美國國際收支逆差持續增加,黃金儲備不斷減少,美元危機頻繁發生。為避免美元匯率動蕩造成外匯儲備資產損失,一些國傢開始調整外匯儲備的貨幣構成,國際儲備體系開始由單一的美元向多種貨幣儲備發展。在國際儲備日趨多元化的階段,對儲備資產的管理變得極為重要。方法主要是控制黃金儲備數額,外匯儲備的規模,貨幣種類的構成及比例,以及對儲備資產的資金運用和安排。基本原則是要達到流動性和盈利性的最優組合。

  來源 ①國際收支的順差;②政府或貨幣當局向外借款;③貨幣當局通過幹預外匯市場而收進外匯;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分配的特別提款權;⑤貨幣當局增加黃金持有量,或者從國內收集黃金並集中於中央銀行,或者在國際黃金市場上購買黃金。

  最適國際儲備量 一國的國際儲備水平應根據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確定。其下限是保證該國最低限度進口貿易總量所必需的儲備資產量,又稱經常儲備量,是一國經濟發展的臨界制約點。上限是該國在經濟發展最快時可能出現的外貿量與其他金融支付所需要的儲備資產量,又稱保險儲備量。它表明該國的國際清償能力是否足以應付最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任何偶發事件對國際儲備資產的需求。一國的最適國際儲備量應處於上、下限之間,其確定因素主要有:①經濟活動規模的大小,通常以一國國民生產總值(GNP)來衡量,國際儲備的數量與國民生產總值成正比;②經濟的開放程度和國民經濟對外貿的依賴程度,一國的國際儲備數量與該國經濟的開放程度和國民經濟對外貿的依賴程度成正比;③外貿條件的變化方向,外貿條件良好,進出口能大致平衡或有出超,儲備數量可適當減少,外貿條件惡化就有可能動用較多儲備;④偶發事件對國際儲備的需求,其額度可參照經濟規模和偶發事件出現的平均概率及程度來確定。

  作用 ①調節臨時性國際收支不平衡,實現國內經濟目標;②幹預外匯市場,使本國貨幣匯率穩定在政府所希望的水平上;③作為償還外債本息的基礎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