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有記載的戲劇活動大約始於12世紀。其發展演變,大致可以分為3個階段。

  18世紀以前的戲劇 阿瓦夫人是德語國傢第一個有姓氏記載的女作傢。她從1120~1125年在兩個兒子參與下,創作瞭以聖經故事為題材的劇本《耶穌生平》、《聖靈七贈》、《反對基督的人》和《末日審判》。這是奧地利最早的宗教劇。

  到14世紀,從宗教劇發展出一半以騎士士生活、一半以農民生活為內容的世俗劇。其中最著名的劇目是《內德哈特》,這是一部內容豐富的滑稽劇。著名的中世紀奧地利“狂歡節戲劇”是在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中世紀的奧地利是歐洲天主教勢力的一個大本營,又是封建哈佈斯堡王朝的基地,這給早期市民階級文化發展帶來強大阻力。當時從事文化活動的人,主要是僧侶和貴族,也有個別受過教育的市民。文化活動多集中在寺院、宮廷以及學校,用的是拉丁文。

  16世紀,奧地利戲劇的最大成就是“學校戲劇”。內容既有宗教的,也有世俗的,采用拉丁語。最初以演出普勞圖斯、泰倫提烏斯作品為主,後逐漸出現瞭當代作傢的作品。維也納一位學校教員,後任神甫的沃爾夫岡·施梅爾茨勒(約1500~1560)曾用德語創作劇本,率領學生在學校和市政府內演出。新教“學校戲劇”的代表人物是P.雷佈恩(約1505~1546)。他的劇作運用瞭古希臘戲劇的合唱等,代表作品有《關於一個敬神而貞潔的女人蘇珊的學校戲劇》(1536)和《關於加納的伽利略的婚禮的婚禮戲劇》(1538)。

  同時,奧地利出現瞭“耶穌會劇”,也是一種用拉丁文寫作並演出的戲劇,其宗旨在於宣揚天主教思想,對抗宗教改革。“耶穌會劇”的傳播始於維也納,代表人物是雅各佈·比德爾曼(1578~1639)。他生於施瓦本,卒於羅馬,是神學教授。他在1502~1618年之間以“舊約”故事、神話和歷史為題材,用現代拉丁語創作瞭一批巴羅克式的“耶穌會戲劇”,勸誡人們用塵世的一切來為神服務。他的代表作是描寫一個巴黎律師遭遇的《策諾多克蘇斯》(1602),這出戲為“耶穌會劇”的發展開辟瞭道路,在表演方面接受瞭意大利歌劇所提供的經驗。

  18世紀初期,在民間出現瞭一種專事打諢逗趣的滑稽劇,很快取代瞭巴羅克式宗教戲劇的主導地位。1706年J.A.施特拉尼茨基組織劇團,在維也納市郊演出,1712年獲準建立劇院。他重新創造瞭早已流傳開來的漢斯·武斯特這個醜角形象,並創作瞭許多具有民間色彩的劇本。他的戲劇活動為維也納“大眾戲劇”的誕生奠定瞭基礎。1761年,奧地利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 J.von佐嫩菲爾斯(1733~1817)創立瞭一個“德意志協會”,宣傳啟蒙思想,同時致力於戲劇改革。1768年他發表《維也納舞臺通信》,1770年發表《杜絕演員編詞的必要性》,批評舞臺上的陋習,反映戲劇中插科打諢的醜角,要求以法國古典主義戲劇為榜樣,創作和演出遵循一定的規則。但他忽視瞭民間戲劇的大眾性,因而遭到F.哈夫納(1731~1764)的反對。哈夫納的戲劇創作秉承莫裡哀、C.哥爾多尼、L.霍爾堡的傳統,註重刻畫人物性格,註重用固定臺詞提高醜角戲劇的文學水平,從而獲得瞭“維也納喜劇之父”的稱譽。

  18世紀,在維也納建立瞭幾處固定劇院。1741年米夏埃勒廣場宮廷城堡旁的舞廳被改造成劇院,1776年由宮廷接管,命名為國傢歌劇院,建立瞭導演集體負責制,成為歐洲戲劇史上一件勇敢的創舉。1781年,K.von馬裡奈利在維也納市郊創立瞭萊奧波特城劇院,為大眾化戲劇的演出提供瞭場所。1785年,維也納著名醜角演員K.邁爾創立瞭約瑟夫城劇院。1789年,E.希卡內德創立瞭富麗堂皇的維恩劇院。新劇院的落成,促進瞭市民戲劇的發展,也為19世紀奧地利戲劇創作的繁榮創造瞭條件。

  19世紀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戲劇 19世紀的奧地利出現瞭一批有世界聲譽的劇作傢。其中成就最卓著的是F.格裡爾帕策。他在藝術上遵循J.W.von歌德、J.C.F.席勒所代表的德國古典文學范例,創立瞭奧地利古典戲劇。《薩福》(1818) 和《海濤和愛浪》(1831)是他戲劇創作的高峰。(1819)F.賴蒙德(1790~1836)創造瞭富於想象力和幽默感的童話劇和魔幻滑稽劇,提高瞭“大眾戲劇”的文學水平。J.N.內斯特羅伊(1801~1862)的“大眾戲劇”作品,不僅在藝術上使維也納地方色彩升華為一種具有普遍性的藝術,而且註入瞭民主主義和社會批判的內容。

  1848年革命失敗以後,文學藝術中出現瞭一種回避重大社會問題、進入鄉村田園的傾向,直到19世紀70、80年代,社會批判因素才有瞭明顯增強,出現瞭71、L.安岑格魯貝。他的劇作反映農村社會的各種矛盾,揭露天主教勢力對奧地利農村精神生活的控制,鞭笞資本主義對於金錢和權力的追逐,把奧地利“大眾戲劇”提高到瞭古典戲劇的水平。

  19世紀末葉,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歐洲文壇出現瞭流派紛呈的局面。這種情況在奧地利表現得尤為明顯。圍繞“青年維也納”派文學社團的作傢、藝術傢們,哲學和藝術觀點雖然不盡相同,卻都懷疑資本主義的發展前途,預感到哈佈斯堡王朝的覆滅已指日可待。他們把自己對現實的迷惘感受,表現為對內心和夢幻世界的探求,在藝術形式上刻意雕琢。A.施尼茨勒是“青年維也納”的重要代表人物、印象派劇作傢。他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方法運用於戲劇創作,以極其細膩的手法,表現資產階級社會在精神和道德上的衰落以及當代人的各種變態心理。他的劇作打破瞭傳統戲劇的結構形式,追求敘事效果。H.von霍夫曼斯塔爾(1874~1929)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奧地利新浪漫主義文學潮流的代表人物,他的劇本對話具有抒情、典雅的特點,情節和人物具有寓意性和象征性,多以超時代的“永恒的”生與死、苦與樂的鬥爭為主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出現在德國文壇上的表現主義運動對奧地利也有影響。F.韋爾弗(1890~1945)和K.克勞斯(1874~1936)是表現主義戲劇在奧地利的代表人物。前者以其《特洛伊女人》(1918)表現瞭人的尊嚴如何戰勝被戰爭野蠻化瞭的世界;後者以其規模恢宏的大型劇作《人類的末日》(1918~1919)廣泛反映瞭戰前奧地利的社會生活,從多種角度揭露瞭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哈佈斯堡王朝的崩潰、奧匈帝國的解體,給奧地利歷史的發展帶來重大轉折。戰後出現的種種社會危機,尤其是下層人民群眾在危機中的種種經歷、德國法西斯勢力的崛起對社會生活的影響等,在Ö.von霍爾瓦特的《維也納森林的故事》、《意大利之夜》等劇作中得到瞭深刻反映。霍爾瓦特是20世紀奧地利“大眾戲劇”的代表人物,對60年代以後奧地利、聯邦德國戲劇發展產生瞭重大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戲劇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奧地利戲劇,是在流亡國外的劇作傢們的成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到60年代初期以前,重要代表人物是F.霍赫韋爾德(1911~ )。他的戲劇生涯始於流亡瑞士期間。第一部劇作《神聖的試驗》(1938)描寫一個耶穌教徒國傢為瞭嘗試建設一個社會共同體所遭到的失敗。1946年他又創作瞭《邁耶·亨佈萊希特》,1947年在維也納上演。直到60年代初期,霍赫韋爾德都以其結構嚴謹的歷史劇、神話傳統象征劇主宰著奧地利劇壇,被稱為“古典形式的大師”。

漢特克劇作《農村》劇照

  從60年代開始,奧地利戲劇界出現瞭一股致力於“反戲劇”創作的潮流。他們接受瞭歐洲超現實主義和荒誕派戲劇的影響,接受瞭L.維特根斯坦(1889~1951)和F.毛特納(1849~1923)語言哲學的影響,註意語言的隱喻性和尖銳性。Ö.von霍爾瓦特和E.卡內蒂,E.(1905~ )給瞭這個潮流以重要影響。“反戲劇”的代表人物主張從對現有語言的批判性反思入手,達到批判現實的目的。“格拉茨公園論壇”派的P.漢特克(1942~  )的劇作,完全把語言和對語言的分析作為舞臺表演的對象。他在劇本《卡斯帕爾》(1968)裡把語言視為現實的形態,把語言等同於政治社會組織(即把現實看成是語言的產物)。W.鮑爾(1941~  )並不拒絕在舞臺上講故事,但他講的都是貌似新現實主義或自然主義的超現實的故事,以期收到激發和滿足觀眾的所謂“反社會本能”的效果。T.貝恩哈特(1931~  )則多以寓意的手法,描寫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現狀,並為這個社會做出必然毀滅的診斷,但觀眾看不見未來發展的遠景。格拉茨派劇作傢的實驗,為探索新的創作道路增添瞭新的色彩。

  

參考書目

 Heinz Kindermann,Theatergeschichte uropas,Salzburg,1968.

 Paul Fechter,Das Europäische Drama,Mannheim,1956.

 Hilde Spiel,Kindlers Literaturgeschichte der Gegenwart,Zürich und München,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