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四運動後興起的非職業戲劇運動。簡稱愛美劇。“愛美的”一詞,系英語“amateur”的音譯,意為“業餘的、非職業的”。

  1921年1月,汪優遊在“五四”新思潮推動下,針對文明戲商業化的弊病,首次提出脫離資本傢的束縛,仿西洋amateur的法子,組織一個非營業性質的獨立劇團的設想,並與陳大悲等13人成立瞭民眾戲劇社。不久,陳大悲著《愛美的戲劇》(1921年4月20日至9月4日在北京《晨報》上連載,翌年出單行本),遂在社社會上引起熱烈反響,於是愛美的戲劇迅速取代已經沒落的文明戲,成為20年代初期中國話劇運動的主流。

  愛美的戲劇運動以學生為主體,中心在北京、上海。北京高師、女高師、北大、清華、燕大女校的演劇皆曾名噪一時。

  愛美的戲劇運動是現代話劇在中國舞臺上最初的嘗試,它在批判文明戲的基礎上,介紹西方戲劇的學說與方法,對中國話劇進行瞭革新。愛美劇是文明戲向現代話劇過渡的產物。它主要從理論上使新的戲劇觀念進一步完善、具體化,主張“教化的娛樂”;要求表現人生的真相;提倡演出用劇本、設立導演(當時稱“舞臺監督”或“劇場監督”)、演戲須排練;表演方面打破文明戲原有的角色分派制度和名角制度,發揚團體精神;舞臺佈景改平面景為立體景;化妝改粉妝為油妝,等等。這些設想在舞臺實踐中得到瞭部分的實現。

  愛美劇雖以它的非營業性避免瞭商業化,卻又因它的非專業性而影響藝術的質量,因此不久便黯然失色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