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戲劇傢。1906年7月18日出生於費城,父母是來自立陶宛的猶太移民。他在紐約度過瞭青少年時期。15歲成為演員。他是同仁劇院創建人之一。1935年,他的獨幕劇《等待老左》(又譯《等待勒夫特》)由同仁劇院演出,獲得很大成功。同年,同仁劇院上演瞭他另4部劇本。

  《等待老左》(1935)和《到我死的那一天》(1935)是奧德茲直接反映工人階級鬥爭的兩部劇本,前者描寫計程車司機的一次罷工鬥爭,劇本手法新穎,觀眾直接參加到演出出活動中去,獲美國新戲劇協會頒發的最佳獨幕劇獎。後者寫德國無產階級反法西斯的鬥爭。他的其他劇本更多描寫的是他從小熟悉的紐約社會和在經濟危機襲擊下瀕於破產的中產階級。通過他們理想的破滅、才能的浪費、幸福生活的一去不回等,反映出資本主義社會中善良誠實的人們的悲歡離合。

  《醒來歌唱吧!》(1933)是奧德茲最優秀的劇作之一,描寫紐約一個猶太人傢庭的悲劇。外祖父傑科佈是一個信仰社會主義的退休老工人,他犧牲自己,讓外孫拉爾夫繼承保險金。拉爾夫在外祖父犧牲精神感召下覺醒瞭,離開瞭傢去參加鬥爭。劇本充滿瞭變革現實的樂觀主義精神,人物形象鮮明而生動,語言切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富於生活氣息而又充滿詩意,有人認為奧德茲可以同А.П.契訶夫或是S.奧凱西媲美。

  《失樂園》(1935)演出並不成功,卻是作者的心愛之作。它的主題仍然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沖擊下中產階級的破產,一方面表現他們生活條件的下降,另一方面表現他們所崇奉的資產階級民主自由思想的破滅。

  《金孩子》(亦譯《千金之子》,1937)以普通知識分子才能無法得到正常發揮為題材,描寫一個有音樂才能的青年喬伊·波拿巴,為瞭追求財富和榮譽,放棄音樂而從事拳擊,最後毀滅瞭自己。該劇深刻揭露瞭資本主義社會腐蝕青年、毀滅才能的罪惡和人對人的無情剝削、爾虞我詐的資本主義本質。

  從40年代開始,奧德茲移居好萊塢,從事電影劇本的寫作,同時創作瞭話劇《夜間的沖突》(1942)、《大刀》(1949)、《鄉村姑娘》(1950)、《開花的桃樹》(1954)等,但未再達到30年代的水平。

  奧德茲的劇作深刻地反映出30年代美國社會的動蕩不安和尖銳矛盾。一方面是普通美國人物質上的貧困和精神上的幻滅,另一方面是資本傢階級的巧取豪奪和為非作歹。奧德茲還表達瞭美國人民對於民主自由的信念和追求未來幸福的樂觀主義精神。奧德茲30年代的創作,除《等待老左》中嘗試瞭一些現代派的手法外,基本上是現實主義的。但帶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既深刻地揭示瞭現實,又能給觀念以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