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稱克羅地亞-塞爾維亞語。南斯拉夫的3種官方語言之一(另兩種是斯洛文尼亞語和馬其頓語)。屬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南支。分佈於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克羅地亞、黑山,以及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地區,使用人口約1500萬。斯洛文尼亞和馬其頓把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作為第二語言使用。主要方言有3種:什托方言、卡依方言和查方言。

  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地亞人都在大致相同的時間遷來巴爾幹,前者信奉東正教,後者皈依羅馬天主教。兩族在長期相處中使用一一種語言,但由於歷史的原因,存在著“一語兩文”的局面:塞爾維亞人用基裡爾字母拼寫,克羅地亞人用拉丁字母拼寫。塞爾維亞語是古斯拉夫語(即教堂斯拉夫語)的地方變體,現存的最古文獻見於12世紀。17世紀後稱為斯拉夫 -塞爾維亞語。19世紀中葉,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兩地的改革者簽定協議,將它定名為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或克羅地亞-塞爾維亞語)。最重要的奠基人是武克·卡拉季奇(1787~1864)。它以兩地通用的什托方言的依耶化次方言為基礎。有30個音位,每個音位都有相應的字母,其中元音5個,輔音25個;有4種重音:長揚重音(/),短揚重音(﹨),長抑重音(∧)和短抑重音(〝);元音無軟化現象。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是屈折型語言,語法變化復雜。名詞、代詞和形容詞有單、復數和陽、陰、中性之分,有7個格:主格、屬格、與格、賓格、呼格、工具格和前置格。動詞有7個時態:過去時、過去先行時、過去完成時、過去未完成的、現在時、將來時和將來先行時,有6種人稱變化,有完成體和未完成體之分,有不定式、形動詞、副動詞、命令式、虛擬式等。

塞爾維亞作傢I.安德裡奇小說《大臣的大象的故事》(1950)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