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薩丕爾

  美國人類學傢、語言學傢。1884年1月26日生於德國勞恩堡(今波蘭勒博爾克)。1939年2月4日死於紐黑文。薩丕爾5歲時移居美國。1907年起先後在加州大學、賓州大學從事研究與教學。1909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1910~1925年任渥太華加拿大國立博物館人類學部主任。1925年起任芝加哥大學人類學與語言學副教授、教授。1931年到耶魯大學,任剛成立的人類學系主任。他擔任過美國語言學會會長(1933)和美國人類學會會長(1938),還被選為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

  他發展瞭音位理論,根據語音的分佈模式分析語音,是形態音位概念最早提出者之一,他把在詞形變化表中能互相替代的音位都歸為一類。在歷史比較語言學方面,他做瞭大量研究工作,探索語言之間的親緣關系。他提出結構壓力論,說語言變化(音位變化、形態變化)是由於受到語言本身固有的有關模式的影響。他根據吐火羅語的材料,按喉輔音假說研究古印歐語。他還認為印歐語言和閃族語言可能同出一源。薩丕爾認為不同語言的表達方式會對同一客觀世界提出不同的分析和解釋,這種觀點後來被B.L.沃爾夫絕對化,成為“薩丕爾-沃爾夫假說”。他的語言人類學研究包括以下3個方面:美洲印第安民族及其語言、人類一般概念、文化和個性的關系。主要著作有《語言論》(192和《薩丕爾選集》(1949)。

  見美國結構主義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