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存的一部重要韻書。全名《大宋重修廣韻》,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陳彭年,丘雍等人奉詔根據前代《切韻》、《唐韻》等韻書修訂而成。《廣韻》是宋代的官韻,也是中國第一部官修的韻書。由於《廣韻》繼承瞭《切韻》、《唐韻》的音系和反切,《切韻》、《唐韻》又已亡佚,《廣韻》就成為研究漢語古音的重要材料。陳澧作《切韻考》依據的是《廣韻》,瑞典漢學傢高本漢研究中國隋唐時代《切韻》所代表的中古音,依據的韻書也是《廣韻》。由此也可看出《廣韻》一書的重要性。

《大宋重修廣韻》

  《廣韻》的韻類韻母《廣韻》共分5卷,平聲分上下2卷,上、去、入聲各1卷。分206韻,包括平聲57韻(上平聲28韻,下平聲29韻);上聲55韻;去聲60韻;入聲34韻。《廣韻》206韻中有193韻和陸法言的《切韻》分韻相同;有2韻和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增加的相同(即增加上聲儼韻,去聲釅韻);有11韻和蔣斧印本《唐韻》增加的相同(據合理的推測,蔣斧印本《唐韻》從真韻分出諄,從軫韻分出準,從震韻分出稕,從質韻分出術,從寒韻分出桓,從旱韻分出緩,從翰韻分出換,從曷韻分出末,從歌韻分出戈,從哿韻分出果,從箇韻分出過)。《廣韻》和《切韻》、《唐韻》的韻目用字有些改變。

  《廣韻》206韻分列上平、下平、上、去、入五卷之內,每一個聲調中每一個韻部和其他聲調中相應的韻部,有一定的搭配關系。入聲韻隻和有鼻音韻尾的陽聲韻相配。陰聲韻部都有平上去。全書平上去韻數不等;陽聲類韻數與入聲韻數也不相符。這是因為去聲泰、祭、夬、廢4韻都沒有平上入聲相配,所以多出4韻;冬韻、臻韻的上聲,臻韻的去聲,痕韻的入聲,字數都極少,附見於鄰近的韻,沒有單獨列出韻目來。

  《廣韻》206韻,如不計算聲調,以“東董送屋”為一韻,“支紙寘”為一韻,用平聲包括上去入三聲,那麼平聲57韻,再加上沒有平上入相配的那4個去聲韻,實際上隻有61韻。如果把34個入聲韻獨立出來,則有95韻。用系聯法細分,韻數還可分得更多。

  《廣韻》的韻類、韻母為什麼這樣多,歷來有兩種不同的看法。章炳麟在《國故論衡·音理論》中說:“《廣韻》所包,兼有古今方國之音,非並時同地得有聲勢二百六種也。”陳澧在《切韻考》中卻說:陸氏分206 韻,每韻又分二類三類四類者,“非好為繁密也,當時之音實有分別也”。據黃侃對《切韻考》統計,206韻共有311個韻類。高本漢的看法與陳澧類似。這仍是學術界討論的問題。

  《廣韻》的聲母 音韻學上傳統的三十六字母,大體代表唐、宋間漢語語音的36個聲母,但卻不能代表《廣韻》音系的聲母。因為《廣韻》的聲韻系統是從隋唐韻書沿襲下來的。研究《廣韻》的聲母得從《廣韻》的反切上字歸納。陳澧作《切韻考》,首先考究《廣韻》的聲類,實際上就是研究《廣韻》的聲母。他用系聯的方法,從反切上字考得《廣韻》共有40聲類。即36字母再加上照、穿、床、審、喻中分出的莊、初、神、山、於5字用,而把明、微2母合在一起。一般音韻學傢認為明、微還應分開,所以稱41聲類。1931年白滌洲作《廣韻聲紐韻類之統計》(北京女師大《學術季刊》2卷1期),使用陳澧的系聯法,考定《廣韻》的聲紐為47類。即41類再加見、溪、疑、影、曉、來的腭化音居、去、魚、於、許、力6聲類。同時(或稍前),黃淬伯作《慧琳一切經音義反切聲類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一本二分,1930),也考定《廣韻》聲類為47。高本漢也主張47聲類說。前此,曾運乾作《切韻五聲五十一紐考》(《東北大學學術季刊》1927,第1期),後此陸志韋作《證廣韻五十一聲類》(《燕京學報》25期),都是把精、清、從、心又各分為兩類。陸志韋說:“五十一類能反映《廣韻》裡反切上字的分類情況,然而不能代表《切韻》時代的聲母系統。因為反切上字的分類隻和反切下字有關。所以有時候反切上字雖分兩類,聲母往往相同。”近年來又有不少《切韻》音系研究的著作,其中都涉及《廣韻》的聲母、韻母研究問題。

  《廣韻》每卷的韻目下都有一些韻目加註“獨用”,或與某韻“同用”的字樣。這對研究《廣韻》音系和唐宋的實際語言,以及後來的韻書韻目的歸並很有關系,非常值得註意。

  韻書的內容,從唐代王仁昫的《刊謬補缺切韻》開始,以及《唐韻》,註釋逐漸加多,並且引文都有出處,韻書便具有辭書、字典的性質。到瞭《廣韻》,這種體制已經成型。《廣韻》也可以說是一部按韻編排的同音字典。現存的《廣韻》版本很多。一般認為清代黎庶昌《古逸叢書》覆宋刊本較好。涵芬樓影印黎氏覆宋刊本也較好,並且容易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