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1941~1945年重慶話劇團體舉行季節性的公演。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南京、上海、武漢等地相繼淪陷,大批戲劇傢撤退到大後方。自1938年10月起,重慶成瞭國民黨統治區戲劇活動中心。由於當時正處在戰爭環境,日本飛機經常轟炸大後方,嚴重地影響瞭話劇運動的開展。重慶是一座山城,每年10月到第二年5月,幾乎每天都籠罩在霧中,這段時間被稱為霧季,是敵機不能來轟炸的季節。進步的戲劇工作者為瞭推動劇運的發展,根據山城天氣的特點,從1941年10月起,有意識地把霧霧季作為話劇團體舉行公演的季節,因此出現瞭“霧季公演”這個專用名詞。此後每年重慶霧季來臨,話劇界都掀起一次創作和演出的高潮。這種一年一度的霧季公演,一直持續到1945年,共演出瞭大型話劇150臺以上,其中如中華劇藝社演出的陽翰笙的《天國春秋》,郭沫若的《屈原》,夏衍的《法西斯細菌》,於伶的《長夜行》,吳祖光的《風雪夜歸人》;中國藝術劇社演出的曹禺改編的《傢》,夏衍、於伶、宋之的合編的《戲劇春秋》,陳白塵的《結婚進行曲》,沈浮的《金玉滿堂》,袁俊的《萬世師表》;中央青年劇社演出的曹禺的《北京人》,楊村彬的《清宮外史》,郭沫若的《金風剪玉衣》;育才學校戲劇組演出的董林肯的《小主人》;孩子劇團演出的石凌鶴、張鶯等改編的《猴兒大王》;怒吼劇社演出的匈牙利劇本《安魂曲》以及用“留渝劇人”名義演出的俄羅斯劇本《大雷雨》,沈浮的《重慶24小時》等等,都是有較高思想藝術水平的精萃之作。霧季公演對於促進話劇創作,提高表導演藝術,推動劇運的發展,作出瞭積極貢獻。抗日戰爭勝利後,因大批劇人離開重慶,霧季公演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