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白塵

  中國劇作傢、小說傢。原名陳增鴻、陳征鴻。1908年3月2日出生於江蘇省清河縣城(今江蘇省淮陰市)一商人傢庭,逝於1994年5月28日。中學時代就接受“五四”新文學影響,寫新詩和白話小說。1925年第一次發表作品,19266年初中畢業,考入上海文科專科學校,同年加入國民黨,從事進步的學生運動,和共產黨人有瞭初步的接觸。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退出國民黨。此後,先在田漢主持的上海藝術大學文學科學習,後追隨田漢創辦南國藝術學院,成為南國社的重要成員。1929~1932年,流浪各地,求職賣文,曾赴日旋歸,並與友人一起組織過民眾劇社、摩登社、南風社等戲劇團體,開展進步戲劇運動。1932年參加反帝大同盟,並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任淮陰特委秘書長,積極從事抗日救國宣傳活動。同年9月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入獄,在獄中秘密寫作小說和劇本。兩年半的囚徒生活,成瞭他創作上的豐收季節。1935年出獄後,在上海做“亭子間作傢”。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轉入大後方,在重慶、成都等地從事抗戰戲劇運動和革命文化工作。曾參加上海影人劇團、上海業餘劇人協會、中華劇藝社的組織領導工作,並為這些劇團寫瞭大量劇本,對掀起大後方抗戰戲劇的高潮做出瞭貢獻;特別是“皖南事變”後按著中國共產黨組織指示建立起中華劇藝社,在困難的局面下演出瞭大量優秀劇目,如郭沫若的《屈原》、陽翰笙的《天國春秋》、夏衍的《法西斯細菌》等,使劇社成為大後方堅持進步戲劇的中堅力量。在此期間陳白塵還曾在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四川省立音樂戲劇學校、中央大學任教或兼課,並擔任過《華西日報》、《華西晚報》、《新民報》等報副刊主編。1946年回上海,在電影和戲劇戰線上繼續投入反對內戰,爭取民主運動。1948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參加組織地下的上海戲劇電影工作者協會。上海解放後該會正式成立,被選為主席。1949年任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南方第二代表團副團長、上海市文聯秘書長、上海電影制片廠藝術委員會主任。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調北京任文化部劇本創作室主任。1953年任中國作傢協會理事、秘書長,後歷任作協書記處書記、對外聯絡委員會副主任、《人民文學》副主編等職。1966年調江蘇省文聯。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重操文筆。1978年任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1979年當選為全國文聯委員及中國作傢協會理事、中國戲劇傢協會副主席。1980年當選為江蘇省文聯名譽主席。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陳白塵和曹禺在第四次文代會上

  陳白塵早期主要從事小說創作。1927~1929年,有短篇小說集《風雨之夜》和長、中篇小說《旋渦》、《一個狂浪的女子》、《罪惡的花》、《歸來》、《歧路》等出版。30年代寫作的小說,短篇多收在《曼陀羅集》、《茶葉棒子》、《小魏的江山》3部集子中,中篇則有《泥腿子》單行本問世。

  陳白塵也是一位散文作傢。《五十年集》中收瞭他30年代以來的部分散文作品。晚年散文創作更加成熟,有回憶錄式的長篇散文《雲夢斷憶》(1982)、《寂寞的童年》(1984)問世。

  陳白塵的文學成就突出表現在劇本創作上。從30年代到80年代,共寫作話劇和電影劇本50多部。喜劇和歷史劇尤為所長。諷刺喜劇《恭喜發財》(1936)、《魔窟》(1938)、《亂世男女》(1939)、《後方小喜劇》(1940,包括《未婚夫妻》、《禁止小便》即《等因奉此》等獨幕劇)、《結婚進行曲》(1942)、《升官圖》(1945)以及據魯迅原著改編的《阿Q正傳》(1980) 和喜劇電影《幸福狂想曲》(1947)、《烏鴉與麻雀》(1948,集體創作,陳白塵執筆)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有的劇本(如《升官圖》、《阿Q正傳》等)在國外有譯介和演出。

《阿Q正傳》劇照

  5幕悲喜諷刺劇《結婚進行曲》,是在獨幕劇《未婚夫妻》的基礎上擴充、再創造而成的。它以喜劇手法描寫瞭一對青年男女在生活和婚姻道路上的坎坷遭遇,叫人笑過之後,以沉重的心情思考現實和人生。因其暴露瞭抗日戰爭時期大後方的黑暗,曾遭國民黨當局禁演。

  3幕政治諷刺喜劇《升官圖》是中國現代話劇史上的優秀代表作之一,它通過兩個強盜的“升官夢”,把一個小縣城骯臟的官場交易展現在舞臺上,畫出瞭一幅貪贓枉法、寡廉鮮恥、“關系”之學盛行、真理良心喪盡的群醜圖,對國民黨統治區腐朽反動的官僚政治進行瞭深刻暴露和辛辣諷刺。此劇在反蔣愛國民主運動中發揮瞭極大的戰鬥作用。陳白塵的喜劇諷刺潑辣犀利,氣勢揮灑縱橫,構思大膽奇妙,漫畫化和性格化結合,荒誕性和真實性統一,喜劇性和悲劇性交相映襯,並善於吸收中國傳統的諷刺藝術特點,註重喜劇的民族化。

  陳白塵的歷史劇,有表現太平天國鬥爭的話劇《石達開的末路》(1936)、《金田村》(1937)和《大渡河》(1942,又名《翼王石達開》),有反映近代史上另一支農民起義的電影《宋景詩》(1951,與賈霽合作),有描寫西漢初年最高統治集團內部長期政治鬥爭的話劇和電影劇本《大風歌》(1979)等。他在歷史劇創作上追求歷史真實、藝術真實和現實傾向性的統一,這一現實主義史劇美學傳統在《大風歌》中得到瞭繼承和發揚。此劇根據《史記》和《漢書》記載的史實,藝術地再現瞭劉氏集團和呂氏集團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塑造瞭呂雉、陳平、周勃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者對維護國傢統一、社會安定的政治勢力,歷史地加以肯定,對企圖推翻這一政治勢力的陰謀篡權者,歷史地加以批判,表現瞭作者現實的政治傾向性,寄托著對“四人幫”的憎恨之情。《大風歌》構思恢弘,筆力遒勁,氣勢磅礴,在藝術磨練上集已往歷史劇之大成而達到瞭新的高度。但對《大風歌》的評價、得失是有爭論的。如有人認為劇中對呂雉的批判並不完全符合歷史事實。

《大風歌》劇照

  除喜劇和歷史劇之外,陳白塵的代表作還有《歲寒圖》(1944)。這是一部帶有悲劇性的正劇,表現瞭舊中國知識分子的浩然正氣和苦鬥精神。它與《升官圖》的思想是相通的,隻是以不同的美學手段,暴露瞭40年代國民黨統治區的黑暗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