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早期話劇(新劇)演員、編劇。原名陳聽奕,浙江杭縣人。出生於小官僚傢庭,曾在蘇州東吳大學求學,1909年開始在該校參加新劇演出活動。翌年參加進化團,開始新劇的職業演員生活。常飾女角,善演悲劇。

  陳大悲青年時期的作品有15幕的文明戲劇本《浪子回頭》與《美人劍新劇》等。1921年4月,編寫《愛美的戲劇》一書,是“五四”後較早的一部通俗戲劇理論著作,對當時的新劇運動頗有影響。這期間,他還參加上海的民眾戲劇社、北京實驗劇社,從從事愛美劇的理論與實踐活動。1922年初,陳大悲與蒲伯英又將民眾戲劇社擴大改組為新中華戲劇協社,立意聯絡全國的愛美戲劇團體。

  1922年冬,陳大悲與蒲伯英在北京創辦北京人藝戲劇專門學校,實行男女合演。隻辦瞭一年。五四運動以後他創作的戲劇還有《良心》、《英雄與美人》、《雙解放》(一名《換魂記》)、《幽蘭女士》、《說不出》(啞劇)、《王裁縫的雙十節》、《賣國賊》、《平民的恩人》、《忠孝傢庭》、《維持風化》、《父親的兒子》、《虎去狼來》以及樂劇《西施》等;電影腳本有《到上海去》、《紅花瓶》、《王熙鳳大鬧寧國府》、《關雲長忠義千秋》、《西施》、《潘巧雲》等。此外,他還寫過小說、劇論、雜文,翻譯出版過外國戲劇、小說和理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