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總理於1958年1 月在政協全國委員會舉行的報告會上作的報告。目的是為瞭消除當時一些人(主要是知識份子)對文字改革的誤解和疑慮,號召大傢積極支持和促進文字改革工作。這個報告是中國文字改革工作的重要指導性文件,對文字改革的方針、任務和政策作瞭明確的規定,對文字改革的健康發展起瞭積極的促進作用。

  報告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談簡化漢字。指出簡化字是受到包括工人、農民、小學生和教師在內的廣大群眾熱烈歡迎的。認為“漢字簡化既既然符合廣大人民的利益,我們知識分子就應該積極支持這項工作,而不是消極對待。我們應該從六億人口出發來考慮文字改革的問題,而不是從個人的習慣和一時的方便來看這個問題。”指出漢字簡化方案的制定可以把社會上使用簡化字的一些紛歧引導到一個統一的規范。並指出書法藝術不受漢字簡化的限制。

  第二部分談推廣普通話。指出當前中國存在著嚴重的方言分歧:“對於我國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都帶來瞭不利影響。”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實現瞭歷史上空前的統一,人們就越來越感覺到使用一種共同語言的迫切需要。“因此,在我國漢族人民中努力推廣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普通話就是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推廣普通話應該以學校為重點,首先在兒童和青年中進行。對不同的對象應該有不同的要求。推廣普通話不是禁止和消滅方言。

  第三部分談制定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首先說明漢語拼音方案是用來幫助識漢字和推廣普通話,並不是今天就用來代替漢字的拼音文字,以消除一部分人的誤解和顧慮。此外,漢語拼音方案還有其他用途,如作為各少數民族創造或改革文字的共同基礎,幫助外國人學習漢語,促進國際文化交流,音譯外國的人名、地名和科學技術術語,編制索引等等。認為從這些功用看來,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是中國人民文化生活中一件大事。

  報告中還談瞭漢字和拼音文字的難易,漢語拼音方案的歷史淵源,以及漢語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的理由等等。關於漢字要不要改革,認為目前可以不忙作出結論,但是“文字總是要變的,漢字過去的變化就可以證明”,“希望大傢積極支持文字改革工作,促進這一工作而不要‘促退’這一工作。好使中國文字能夠穩步地而又積極地得到改革。以適應六億人民擺脫文化落後狀態的需要,以適應多、快、好、省地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