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阿勒泰語系突厥語族。在蘇聯使用人口600多萬,大部分居住在韃靼自治共和國和巴什基爾自治共和國,此外,也有一些居住在西伯利亞西部、中亞及烏克蘭等地。韃靼語分中心方言、東部方言和西部方言。韃靼自治共和國的大部分居民說中心方言,韃靼標準語就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主要語言特點:在語音方面,有9個母音:a、ə、э(e)、ы、и、о、θ、у、Y,有24個輔音:б、в、г、д、Ж、з、к、п、ж、н、ң、п、р、с、т、ф、х、ц、ч、ш、щ、Ж、й、h。母音的齶音和諧諧較嚴整,唇音和諧有一定的局限性。動詞詞幹末尾的а、ə加上 й或以й開頭的附加成分後變為ый、и。以п、к結尾的詞幹加上以元音開頭的附加成分後,п、к變為濁輔音б、г。與同語族的許多語言相比,某些詞中的寬元音變窄,而另一些詞中的窄元音展寬。在語法方面,某些附加成分具有以-н開頭的形式,專用於以鼻音 ж、н、ң結尾的詞幹之後。例如,表示從格的附加成分除-дан/-дəн/-тан/-тəн之外,還有-нан/-нəн。動詞陳述式現在-將來時第一人稱單數的人稱附加成分-жын/-жен,可以由簡略形式-ж來代替;第三人稱單數沒有人稱附加成分。例如яз-(寫)、язажын、язаж(我寫)、яза(他寫)。在詞匯方面,突厥語族同源詞占很大比重,保存瞭一些在古代突厥文獻中出現的詞,如:суган(蔥、洋蔥)、сандугач(夜鶯)、танык(證人)等。此外,在不同時期還從高加索諸語言以及阿拉伯語、波斯語、俄語吸收瞭一些借詞。1929年以前,韃靼人采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文字;1929~1939年進行文字改革,拉丁字母代替瞭阿拉伯字母;1939年以後,采用以俄文字母為基礎的文字。

  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塔塔爾族人口很少,他們的民族名稱與蘇聯韃靼族相同,隻是在漢文中用“塔塔爾”這一譯名。其語言與蘇聯的韃靼語略有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