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佈魯克納

  奧地利作曲傢,管風琴傢。1824年9月4日生於林茨附近的安斯費爾登,1896年10月11日卒於維也納。父親是農村的小學校長。1835~1837年佈魯克納學管風琴和樂理。1837~1840年在林茨附近聖弗洛裏安修道院院當唱詩班歌童。1851年任該院管風琴師。1856~1868年在林茨大教堂任管風琴師,同時通過函授和不時地前往維也納向S.澤希特學對位。1868~1891年任維也納音樂學院和聲、對位、管風琴教授。1869年起先後去法國、英國、瑞士旅行演出。1875~1894年任維也納大學和聲、對位講師。1891年維也納大學授予名譽哲學博士學位。

  佈魯克納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他的作品多具有深邃的哲理性和沉思氣氛,大體可分為宗教音樂和世俗音樂兩類。他的宗教音樂作品被譽為奧地利教會音樂的典范。3部彌撒曲(1864~1867)繼承瞭L.van貝多芬《莊嚴彌撒曲》的傳統。《感恩贊》(1881)以十分簡潔的手法取得極佳的效果。世俗音樂除一部序曲和一部弦樂五重奏外均為交響曲。交響曲原知有9部,第1部作於1865~1866年,第9部作於1894年,未完成。後又發現一部《d小調交響曲》,1864年作,早於第1部。這些交響曲氣勢巍峨,色彩明朗,兼用古典派貝多芬和浪漫派F.舒伯特的傳統技巧,以及古代眾贊歌的手法和後期浪漫派的音調。內容多數描寫精神世界。4個樂章的佈局大致如下:①內心的鬥爭(以靈魂為主角);②信心的贊歌;③生命的舞蹈;④靈魂與敵對力量的決戰和最終的勝利。

  佈魯克納於1865年結識R.瓦格納,對其敬仰備至。他的創作,尤其是3部大型彌撒曲和《第一交響曲》,深受瓦格納影響,特別在和聲、配器方面。他的《第三交響曲》以瓦格納為標題,《第七交響曲》結尾的哀樂是悼念瓦格納之作。瓦格納曾高度評價他的作品,稱他為貝多芬以後唯一真正的交響樂作曲傢。這種過分的溢美之詞,為他招致許多反對者,尤其是音樂評論傢E.漢斯利克的猛烈抨擊,使他在無意中卷入F.李斯特、瓦格納的新德意志樂派與J.勃拉姆斯的傳統樂派之爭。這嚴重妨礙瞭他作品的上演,也幾度延緩他在維也納大學的任職。

  近年根據維也納圖書館珍藏的佈魯克納原始手稿進行研究,表明他起初更多使用的是16世紀意大利作曲傢A.加佈裡埃利的復調合唱手法,將其移植於自己的管弦樂作品中,使各組不同的樂器,如銅管組與木管組,木管組與弦樂組交替奏出,以加強對比,而與瓦格納的手法頗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