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佈萊茲

  法國作曲傢、指揮傢、音樂理論傢。1925年3月26日生於蒙佈裏松,早年在聖艾蒂安的天主教學校學習時參加合唱團並學習鋼琴,由於天資聰敏,不久就掌握瞭鋼琴技術和音樂理論基礎知識。1942年他考入巴黎音樂學院,在O.梅西昂昂的和聲班上學習3年,榮獲頭等獎。在校外從A.奧涅格的夫人A.沃拉佈爾學習對位法,從A.勛伯格的學生R.萊博維茨學習十二音技法,1946年擔任勒諾-巴羅演出公司的音樂指導,並從事作曲。1954年他把該公司的馬裡尼劇院改為專開音樂會的場地“音樂界”,指揮介紹瞭勛伯格、A.貝格、A.von韋貝恩等人的作品。以後他先後指揮過紐約愛樂樂團、英國廣播公司交響樂團,致力於宣傳20世紀的現代音樂。1963年以來,他積極從事指揮活動,在歐美各地演出,並在一些音樂學院講課。佈萊茲是現代音樂先鋒派最著名的代表之一。他發展瞭韋貝恩後期的點描序列原則,創造瞭調性的或整體序列的方法。不僅對音高的縱和橫的方面定出規則,而且對音樂的節奏、音色、力度等要素都定出組織化的規則。他早期的作品受表現主義的影響,後來音響的因素(即“純音色”的因素)開始占優勢。這種轉變表現在他的聲樂和室內重奏曲《無主的錘子》之中;這部作品在他的創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並被視為現代主義音樂的經典作品。他在1958~1962年間根據S.馬拉梅的詩所寫的女高音和管弦樂曲《重重皺褶》是比較突出的作品。其他較重要的作品還有3首鋼琴奏鳴曲(1946、1948、1957)、鋼琴曲《結構Ⅰ》(1952)和《結構Ⅱ》(1961),帶電子音響的《力量之詩》(1958)以及具體音樂的作品等。他也發表過許多有關現代音樂的論著。他的指揮特點是手勢精確簡潔,處理樂曲強調總體結構清晰和細節精致細膩,一絲不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