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種內在的精神需要──認知的需要。人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面臨問題或任務,感到自己缺乏相應的知識時,就產生瞭探究新知識或擴大、加深已有知識的認識傾向;這種情境多次反復,認識傾向就逐漸轉化為個體內在的強烈的認知欲求,這就是求知欲。求知欲強的人自覺地、積極地追求知識,熱情地探索知識,以滿足其精神上的需要。可見,求知欲雖與好奇心同屬對事物的探究傾向,但二者不盡相同。一般的好奇心表現為人追求認識事物的短暫的探索行為;而求知欲則是一種比較穩定的認知欲求、認知需要,,表現為人堅持不懈地探求知識的活動。

  兒童在5、6歲時,初步的求知欲開始出現。隨年齡的增長,兒童在生活、學習中,特別是在入學後系統地學習知識的進程中,求知欲得到瞭進一步的發展。但學生的求知欲也並非隨年齡的增長而自然提高,它需要有適宜的環境和正確的引導與培養。J.R.施曼曾提出利用一般的好奇心通過詰問的訓練,引導兒童探索知識以培養求知欲的方法。許多學校采取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外活動的方式,為學生提供探索知識的情境與條件以培養學生的求知欲。經驗證明:教師表現出來的強烈的求知欲,會對學生發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助長學生求知欲的發展。此外,通過其他途徑和措施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也有助於求知欲的激發和培養。

  作為內在精神需要的求知欲一經形成,就又成為構成學習動機的一個重要心理因素,從這一點說,求知欲將有利於促進學生對學習過程本身發生興趣,從而提高學習的效果。但是,隻靠求知欲還不能保證取得最良好的學習成績。如果一個學生僅僅對特定的知識有特別強烈的求知欲,則不一定有利於知識的全面掌握。對有不同強度求知欲的學生采取哪種類型的教學,效果也不一樣。例如,據J.P.弗裡研究認為:對求知欲強的學生來說,學生控制 (student-control)型的教學效果高於教師控制(teacher-control)型的教學效果,對求知欲低的學生來說結果則相反。因此教師采取的教學方法與措施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求知欲有密切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