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稱為“七種自由藝術”,是西歐中世紀早期學校中的七種主要學科。即:文法學、修辭學、辯證法(邏輯學)、算術、幾何學、天文學和音樂。

  七藝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希臘。古希臘哲學傢柏拉圖按照“以體操鍛煉身體,以音樂陶冶心靈”的原則,把學科區分為初級和高級兩類。初級科目的體育包括遊戲和若幹項運動;初級科目的音樂除狹義的音樂和舞蹈外,還包括讀、寫、算等文化學科。高級科目主要有算術、幾何學、音樂理論和天文學。柏拉圖認為,這些科目是為瞭鍛鍛煉學生的智能,而不是為瞭實際生活的應用。古希臘的智者派則著重傳授實用性的科目,主要是修辭學和辯證法(邏輯學)。古希臘創立的學科後來傳入羅馬並得到發展。羅馬學者M.T.瓦羅曾擬訂過一份希臘化的學校課程方案,其內容除文法學、修辭學、辯證法(邏輯學)、算術、幾何學、音樂及天文學外,還有醫學和建築學。羅馬教育傢M.F.昆體良認為演說傢應具有廣博的學識,包括文法、修辭學、音樂、算術、幾何學、天文學、辯證法(邏輯學)、歷史、法律和醫學等。至公元4世紀時,七藝已被公認為學校的課程。公元5、6世紀,七藝被基督教加以改造,為神學教育服務。西班牙塞維利亞主教伊西多在《詞源學》一書中,把七藝的前三科定名為“三學”,後四科定名為“四學”。七藝,作為基督教學校的課程,至此即告定型。

  中世紀七藝的實際內容是相當廣泛的。文法一科是學習其他各科的準備,包括拉丁語和文學的基本常識。學生掌握拉丁文後,可選讀古典文學作傢和基督教文學作傢的作品。修辭學包括散文和詩的習作,也兼含一些歷史和法律知識。辯證法的內容與現代的形式邏輯類似。算術起初是計算宗教節日的方法,後來吸收瞭阿拉伯的符號記數法,增加瞭一般運算的內容。幾何學原隻有一些地理知識和幾何的基本概念,後來包括瞭古希臘數學傢歐幾裡得幾何學和測量知識。天文學原來隻有一些行星運行、寒暑更替等常識,後來包含瞭古希臘天文學傢托勒密的論著和亞裡士多德的《天體論》。音樂除宗教音樂外,還含有音樂史和音樂理論。在中世紀早期,神學號稱為“一切科學的王冠”。七藝隸屬於神學之下,滲透著神學的內容,學習七藝是為進而學習神學作準備。

  七藝,作為學科,一直沿用到文藝復興運動以前。文藝復興時代,學科開始分化:文法分為文法、文學、歷史等;幾何學分為幾何學和地理學;天文學分為天文學和力學。到瞭17、18世紀,學科進一步分化:辯證法分為邏輯學和倫理學;算術分為算術和代數;幾何學分為三角法和幾何學;地理學分為地理學、植物學和動物學;力學分為力學、物理學和化學。在學科的發展史上,中世紀的七藝處於承上啟下的地位。

  

參考書目

 Paul Abelson, The Seven Liberal Arts, 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New York,1906.

 Eby and Arrowood,The History ɑnd Philosophy ofEducation,Ancient ɑnd Medieval, Prentice-Hall Inc.,New York,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