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H.裴斯泰洛齊

  又譯佩斯塔洛奇。瑞士教育傢。1746年1月12日生於蘇黎世。裴斯泰洛齊生活在瑞士人民受到封建地主和新興資產階級雙重壓迫的時代,他對農民的苦難深為同情。他在卡羅林學院學習時,受到J.-J.盧梭的《民約論》(17662)和《愛彌兒》(1762)的深刻影響。他曾參加愛國者的組織,撰文抨擊政府,要求民主改革,因此受到迫害。1768年移居阿爾高農村,尋求拯救勞苦大眾的道路。在比爾附近置地60英畝。辦模范農場,開始社會實驗工作。但沒有成功,農場破產,僅留下諾伊霍夫(舊譯新莊)的小塊土地。1774年裴斯泰洛齊在諾伊霍夫興辦教育貧苦兒童的事業,他建瞭一個孤兒院,收容50 多個6~18歲貧苦兒童,他把教育和生產勞動結合起來,使兒童一面從事農業和紡織業勞動,一面學習讀、寫、算,並接受道德教育。但這第一次教育實驗,由於經濟困難,在1780年被迫停辦。之後,裴斯泰洛齊從事著述,闡發他關於社會和教育問題的主張。他的著名教育小說《林哈德和葛篤德》,就是在這時創作的。這部小說於1781~1787年分4卷出版。小說描述瞭農村婦女葛篤德懷著崇高的目的,以獻身的精神改造農村的故事。裴斯泰洛齊通過葛篤德的言行,刻劃瞭他所要求培養的勤謹安分而又不與惡劣環境妥協的品質;同時,提出瞭他醞釀已久的用農業、手工業勞動與兒童教育相結合的方法來改善農民生活的思想。1798年,裴斯泰洛齊受瑞士政府的邀請,到施坦茲主持孤兒院。在這裡他根據《林哈德和葛篤德》中所闡述的教育思想,從事他的第二次教育實驗。他的第三次和第四次教育實驗是在佈格多夫(1800~1804)和伊韋爾東(1805~1825)進行的。在這25年裡,他主要進行改革初等教育的試驗。他在佈格多夫簡化教育內容和方法,使初辦學的人和傢庭婦女都能掌握使用。伊韋爾東學校規模很大(有中學和師范學校),名聞全歐洲,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國都有學生到此學習。J.G.費希特、J.F.赫爾巴特、F.W.A.福祿貝爾和R.歐文曾到伊韋爾東訪問。1825年伊韋爾東學校由於管理不善,宣告停辦,裴斯泰洛齊離開瞭伊韋爾東。1827年2月17日卒於佈魯格。

在伊韋爾東的裴斯泰洛齊紀念碑

  裴斯泰洛齊主張教育必須成為所有人的財富,使所有人都得到必要的教育。他認為每一個人都具有一些本身能發展的力量,而且每一種能力都具有從不活動狀態變成充分發展的力量的傾向,教育的目的在於依照自然法則全面地、和諧地發展人的一切天賦力量。他認為教育應該是有機的,應做到智育、德育和體育的一體化,使“頭、心和手”都得到發展,教育者的首要職責在於塑造人。他十分強調教育在兒童發展中的作用,但認為教育應遵循自然,教育者對兒童施加的影響,必須和兒童的本性一致,使兒童自然發展,並把這種發展引向正確的道路。

  裴斯泰洛齊斷言,認識從感性的觀察開始,通過對表象的加工而獲得概念。他在《論教學方法》中,第一次提出瞭使教育心理學化的思想,後來,又在《葛篤德怎樣教育她的孩子們》一書中,建立瞭心理學化的教學思想體系。他的中心思想就是直觀(Ansehauung),意思就是知覺或觀察,他認為這是一切知識的出發點,因而也是一切教學的基礎。裴斯泰洛齊所謂直觀,不僅包括感官的外在知覺或直接認識事物,而且包括內在意識的體驗、情操和情感,自發地體察道德行為。直觀的基本功能就是使人和天地萬物溶為一體。他的主張對教育心理學是一大貢獻。

  裴斯泰洛齊認為整個教育的中心問題在於形成人的道德,必須使人的動物性受到道德的支配。他認為道德教育的最簡單的要素是兒童對母親的愛,兒童道德行為的基礎是在傢庭裡奠定的,傢庭是自然教育的原型。

  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對英、法、美等國的影響很大。裴斯泰洛齊的學說,清末傳入中國,對中國的初等教育也有相當的影響。

  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隱者夕話》(1780)、《林哈德和葛篤德》(1781~1787)、《論教學方法》(1800)、《葛篤德怎樣教育她的孩子們》(1801)和《天鵝之歌》(1826)等。

  

參考書目

 Roger De Guimps, Pestalozzi His Life ɑnd Work,Swan Sonnenschein & Co.London,1908.

 Kate Silber, Pestalozzi,The Mɑnɑnd His Work,Routledge,London,1960.

 張煥庭主編:《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五.裴斯泰洛齊),第2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