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11世紀大型語言工具書。作者馬合木德·喀什噶裏,11世紀中葉生於喀什附近的烏帕勒村的阿紮克地方,即現在的喀什疏附縣烏帕勒鄉。馬合木德的父親胡賽音曾任巴拉沙袞的高級軍事長官,之後到喀拉汗王朝的首都喀什噶爾任高級官職。馬合木德·喀什噶裏在喀什噶爾完成學業後,到達當時伊斯蘭文化、科學的中心巴格達,於西元1072至1074年寫出瞭用阿拉伯文解釋突厥語詞的大型著作《突厥語辭典》,1076年再次加以修訂,獻給瞭阿拉伯哈裏發吾佈勒哈斯木·穆克塔迪。此外,馬合木德德·喀什噶裡還寫有語言學著作《突厥語薈萃》,但未能流傳下來。馬合木德·喀什噶裡晚年回到瞭故鄉喀什噶爾,大約在11世紀末或12世紀初逝世。馬合木德·喀什噶裡是歷史上第一個對中亞突厥人語言進行考察的維吾爾學者、語言學傢、民俗學傢和文學傢。在編纂《突厥語辭典》前,他做瞭充分的準備工作,到過新疆和中亞的許多地方,實地調查和收集瞭有關居住在那裡操突厥語的各個部族、部落的語言、文學、習俗、民情、地理、物產和民族分佈等方面異常豐富的第一手材料;在這一基礎上,對所收集的材料,用前人所不曾采用過的科學方法加以研究和編纂。即對每一條目都在其字母多少的基礎上,按照阿拉伯語音節拼讀方法的順序加以編排。為瞭準確地表達詞意,許多詞條兼用韻、散文舉例說明。全書共收條目7500餘條,內容極其廣泛。它不僅為阿拉伯人學習和研究突厥語創造瞭條件,而且通過豐富的語言材料介紹瞭喀喇汗王朝時代整個突厥人的經濟、文化生活,包括科學、藝術領域內的成就,以及施政措施、哲學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等。

  《突厥語辭典》中作為例證所擷取的文學作品也十分豐富,包括民間文學和書面文學兩部分。其中引用民歌、諺語、格言有數百條。民歌資料有獵歌、戰歌、季節歌、儀式歌、挽歌、情歌等;此外,還收瞭不少以勸諭為主的雙行詩,這是當時書面文學的一部分。一些格言和諺語,含有深刻的哲理,是古代維吾爾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因此,《突厥語辭典》不僅是語言和歷史學科方面的重要文獻,而且也是反映當時文學創作的一部選材廣泛的萬有文庫。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突厥語辭典》隻有手抄本流傳。最早的手抄本是公元1266年已成書,190年後由穆罕默德·伊本·艾佈·拜克爾·艾佈·艾畢法赫抄寫,這就是現存土耳其伊斯坦佈爾圖書館的唯一的抄本。後根據這一抄本,於回歷1333至1335年加以排印出版。此後專傢、學者們對它進行瞭翻譯、研究,編寫瞭索引,還分別用德文、匈牙利文、俄文、英文、土耳其文撰寫瞭許多論文。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至1983年先後出版瞭該書的現代維吾爾文譯本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