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人。原名童天鑒,安徽無為縣開城橋人。1916年5月生。自幼在農村生活,13、14歲時到無錫、南京等地求學。1933年進上海光華大學。1934年在上海加入中國左翼作傢聯盟,1935至1936年曾參加《文學叢報》和《新詩歌》的編輯工作,主編《每月詩歌》。1936年夏回到傢鄉。這一時期,他的詩集《未明集》(1935)、《中國牧歌》(1935)、《中國·農村的故事》(1936)先後出版。這些早期的創作初步表現出他一些重要的特點,如《未明集》雖是他最初的作品,,但就整體而言,創作個性已初步顯露,能以“誠實的靈魂,解剖在草紙上”(《未明集》代序)。詩作感情真摯,對勞苦者抱有樸實的信念。這與他日後始終堅持的、熱情地為現實服務並不倦地創新的創作精神是一致的。較之《未明集》,《中國牧歌》感情趨於強烈,內容更為充實和富有時代氣息。詩作表達瞭對於帝國主義侵略的憤怒,對廣大農村的苦難者懷著深切的愛,洋溢著鬥爭的激情。以揚子江象征祖國和人民的長詩《中國·農村的故事》分為《饑餓》、《揚子江上》、《去》三部,它不僅反映瞭農民的痛苦和不安,也力圖寫出他們的“生之渴望”與“無限的熱情”(《中國·農村的故事·序言》)。長詩感情激昂,對當時的階級矛盾和民族仇恨都作瞭充分反映,在他熱情歌頌“農民軍隊”的詩句中,寄托瞭對工農紅軍的希望。田間生長於農村,瞭解農民的痛苦和追求,這幾部詩集反映出他日益專註地將詩情獻給農村的創作思想。與詩歌思想內容的追求相適應,他勤於在詩歌形式上進行探索,詩句漸趨短小,音節更為短促。田間早期就關心詩歌大眾化,並註重學習民歌。

1982年田間在延安

  1937年春,田間去日本,此時較多接觸馬雅可夫斯基等外國革命詩人的作品。同年7月回國,在上海、武漢等地從事抗日救亡工作。全民奮起抗戰的形勢激發瞭他的創作熱情,實際鬥爭的體驗更使他的詩歌在思想和藝術上趨於紮實,從而開始瞭他詩歌創作的重要階段。寫於1937年底的長詩《給戰鬥者》以有力的語言表現瞭田間此時創作的主要特點:鮮明的時代性和強烈的戰鬥性。後來作者曾說這詩是自己“伴著民族的號角,一同行進”的“召喚”(《寫在〈給戰鬥者〉的末頁》)。1938年春,田間參加八路軍西北戰地服務團,擔任記者並從事詩歌創作以“敘述這時代中最偉大的場面的一角”(《〈呈在大風沙中奔走的崗衛們〉後記》)。《兒童節》等朗誦詩即作於此時。

  1938年夏天,田間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發起街頭詩運動,並寫出《義勇軍》、《假使我們不去打仗》等街頭詩名篇。1938年底到達晉察冀邊區,此後十餘年,他一直在這一邊區堅持鬥爭,從事文藝宣傳工作,長期的邊區生活給他的創作以新的靈感和養料。作者回憶這段鬥爭生活時說“我很愛這個地區,這才是我真正的搖籃和新的傢”,“我的生活根據地”(《傢──學習毛主席文藝思想札記》)。

1938年春田間在西安

  田間寫於抗戰爆發後的作品,較早的有詩集《給戰鬥者》(1943)和《呈在大風沙裡奔走的崗衛們》、《她也要殺人》等,延安整風運動以後及解放戰爭時期的主要作品有《抗戰詩抄》、《短歌》以及長詩《戎冠秀》(1946)、《趕車傳(第一部)》(1949)等。這些作品比之他抗戰前的創作呈現出全新的面貌,除瞭內容的明顯變化,在詩歌形式上也有很大的創新。他除瞭抒情短詩的寫作,還善於運用不同的形式更好地為現實服務,那時興起的街頭詩運動、朗誦詩運動,他都是積極倡導者。為贊頌邊區軍民的鬥爭事跡,他還寫小型敘事詩。作者此時詩歌發展瞭早期創作詩行簡短、節奏急促的特點並走向成熟,形成田間獨具的鼓點式的短行詩。此類詩精練堅實,音調鏗鏘沉著,善於表現戰鬥的情緒和氣勢,富於鼓動性。聞一多曾稱田間為“時代的鼓手”,說他的詩“樸實、幹脆、真誠”,具有積極的“生活欲”,它“鼓舞你愛,鼓動你恨,鼓勵你活著,用最高限度的熱與力活著,在這大地上”(《時代的鼓手──讀田間的詩》)。這種嶄新的詩歌形式在當時詩壇產生瞭積極的影響。

  田間在力求更好地表現出豐滿的形象和飽滿的情緒的同時,繼續在詩歌形式上努力創新。從他的長篇敘事詩來看,較早的《她也要殺人》雖也具有田間短詩的特點,能充分表現出激動的情緒,但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則不夠清晰,使這從實際生活中得來的“鬥爭的紀錄”(《寫在〈給戰鬥者〉末頁》),反而缺少生活實感。後來創作的《戎冠秀》、《趕車傳(第一部)》等,就有瞭變化。《趕車傳(第一部)》以經過提煉改造的民歌風格、用群眾的語言歌唱石不爛翻身鬥爭的故事,對人物有較好的刻畫,並註意長詩結構的完整性,是體現田間詩歌風格變化的重要作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田間參加中國作傢協會的領導工作,抗美援朝期間曾兩赴朝鮮戰場,1954年出訪蘇聯及東歐一些國傢。1958年任河北省文化藝術界聯合會主席,此後即長時期在這地區生活、工作。田間是第三、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著作有散文集《板門店紀事》(1953)、《歐遊札記》(1956)、《火花集》(1959)、小說《拍碗圖》(1951)(後改為《宋村紀事》,1957)、論文集《海燕頌》(1956)、《新國風贊》(1959)等,主要的則是詩歌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出版的詩集中最重要的是《趕車傳》,作者從1959年到1961年續寫成本書第2部到第7部,以浩繁的卷帙,展開中國農村生活鬥爭的廣闊場景,這在敘事長詩中也是不多見的。他在詩歌創作中,還對新詩的民族化作著孜孜不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