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漢

  現代劇作傢、現代戲劇運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本名田壽昌。1898年3月12日出生於湖南長沙東鄉的農民傢庭。父親在湖南嶽州、邵陽等縣作廚師。母親主持傢務,為人“意堅識著,百苦不回”,對田漢的一生道路有很大影響。田漢6歲開蒙,習四四書五經等中國傳統古籍,打下瞭較深厚的文化功底。9歲時父親病逝,靠母親紡紗織佈維持生計。得舅父接濟,發憤攻讀,成績優異。辛亥革命前夕與三學友改名報考中學預料,四人之名聯為“英、雄、懷、漢”,是為使用田漢一名之始。1912年經推薦考入長沙師范學校,校長為著名教育傢徐特立。1916年,舅父被派赴日本任留學生經理員,田漢隨同東渡求學,先學海軍,後改教育,終因自幼酷愛文學戲劇,而投身於文學藝術事業。

  戲劇藝術準備和早期創作活動 田漢與戲劇的關系淵源一直可追溯至幼年時期。在山村,他最早看到的是皮影戲,他曾自述:“這是我接觸戲劇的起點。”以後,又從秋收後娛神的“木腦殼戲”(木偶戲)及農民表演的花鼓戲中學會瞭演唱。民間戲劇中樸素的現實主義和使田漢幼小心靈深受激動的浪漫主義的故事和表演都給他以無限喜悅。常隨祖、父輩觀看“大戲”(湘戲),更使他產生瞭“非常的驚異與羨慕”之情。凡此種種,種下瞭田漢對戲劇藝術的深深愛好。後輾轉數處就學,所在多名剎,時有祭神演出,因之接近戲劇機會更多。11歲進省城入高等小學,城內既有漢班公演,又有京班獻藝,田漢對京戲開始入迷,“大約這個班裡的戲比起那死守規矩的漢班戲要來得浪漫得多,或是寫實得多。”13歲時他參加為聲援辛亥革命而組建之學生軍3個月,而軍人看戲照例不要錢,更夜夜觀劇不止。於長沙師范求學時,歐陽予倩率文社演出《熱血》等新劇(文明戲),亦使少年田漢“十分欣動和愛慕”。在豐富多采的戲劇藝術吸引下,田漢萌發瞭強烈的傾慕與追求。14歲首次動筆練習作劇,寫有《新教子》、《新桃花扇》,刊於《長沙日報》、《上海時報》,此為田漢從事戲劇事業的準備和嘗試階段。

南國社時期的田漢

  日本留學期間,田漢通過日本劇壇,“認識瞭歐洲現實主義的近代劇”。他廢寢忘餐地研讀文藝書刊,參加著名戲劇傢菊池寬等舉辦的文藝報告會,經常到劇場觀看藝術座演出的《復活》等現代戲劇。同時,俄國的十月革命、日本早期的進步文藝運動及國內澎湃興起的“五四”新文學運動,都給他以很大的啟發與影響。他熱心於當個劇作傢,企望通過戲劇表達對邪惡勢力的不滿與憂國憂民的思慮,在和郭沫若的通信中,他曾以“中國未來的易卜生”自許。他與敦沫若、宗白華的通信,後來編為《三葉集》於1920年出版。

  這一時期田漢的文藝思想比較蕪雜,在“饑渴”之中,對西方各種文藝思潮流派良莠不辨,兼收並蓄。他一面熱誠地介紹美國民主詩人惠特曼的作品,研究歌德、席勒、海涅的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對於19世紀俄國進步的啟蒙主義思想,赫爾岑、托爾斯泰等大師巨匠表現瞭熱衷與喜愛,還譯介過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等名著;另一面又醉心於唯美主義作傢王爾德、象征主義作傢和詩人梅特林克、波德萊爾、象征派詩人魏爾蘭,並曾接受新浪漫主義的影響。這時的田漢形成瞭世界觀與藝術觀的二元論思想,一方面認為文藝傢“應把人生的黑暗面暴露出來”,一方面又主張“把人生美化,使人忘掉現實生活的苦痛,而入於一種陶醉怡悅渾然一致之境”。

  田漢的出世作品為《咖啡店之一夜》,寫於1920年,描寫瞭鹽商少爺李乾卿遺棄咖啡店侍女白秋英的故事。劇本情節比較簡單,以純真少女之癡心與富傢子弟的薄情為鮮明對比,揭露剝削階級的醜惡行徑,抨擊黑暗社會的罪惡本質,作品中強調“窮人的手和闊人的手始終是握不牢的”,表現瞭“五四”的戰鬥精神。此劇已初步顯露出田漢劇作的浪漫主義特色:突出主觀意向的投射而不著重於客觀現實的解剖;通過劇中人物直抒作者胸臆;舞臺語言具有抒情詩意;濃鬱的氣氛、情境渲染;彌漫著感傷、孤寂的情調。作品的戲劇沖突不夠強烈,人物語言個性化較弱而影響瞭性格的鮮明。

  1922年田漢由日本歸國,任上海中華書局編輯,並在大學兼課。後與妻子易漱瑜創辦《南國半月刊》,“欲在沉悶的中國新文壇鼓動一種清新芳烈的藝術空氣”。其早期優秀作品《獲虎之夜》發表於此刊。劇本描寫瞭湖南山村獵戶魏福生包辦女兒蓮姑婚事造成的一場悲劇。其藝術構思較之《咖啡店之一夜》有明顯提高,充滿瞭田漢獨有的浪漫主義意境。劇中著意塑造瞭魏蓮姑溫柔而不懦弱,委婉而不屈從,樸實而有膽識的美好形象。作品結構嚴謹勻稱,對話生動流暢,場景詩意蔥蘢,地方風味濃鬱,傳奇色彩強烈,感情摯切深沉,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其缺點是某些語言忽略人物身份,不符合戲劇的規定情境。洪深評點此劇說:“在題材的選擇,在材料的處理,在個性的描寫,在對話,在預期的舞臺空氣與效果,沒有一樣不是令人滿意的。”(《〈中國新文學大系戲劇集〉導言》)《獲虎之夜》被譽為中國早期話劇的代表作品,奠定瞭田漢在中國劇壇的傑出地位。

  同時期,田漢還寫有《午飯之前》、《鄉愁》、《落花時節》等多部劇作。

  20年代後期的戲劇活動和創作 1927年,田漢被學生推選為上海藝術大學校長,開始瞭為中國戲劇運動開拓新道路的奮鬥。為舉辦“藝術魚龍會”演出活動,他創作瞭《名優之死》、《江村小景》、《蘇州夜話》、《生之意志》等數部劇作。這些作品強烈地抒發瞭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充滿激情地呼喊著對黑暗勢力的反抗。其中,《名優之死》為田漢前期主要代表作。作品寫瞭忠於藝術的名伶劉振聲,為女弟子鳳仙被流氓紳士楊大爺引誘日趨墮落而與楊奮力鬥爭,終被楊以陰謀手段氣死於舞臺上,控訴瞭舊社會制度的腐朽與反動。由於田漢對於中國社會的認識逐漸深入,劇作揚棄瞭唯美主義影響,註入強烈的現實主義成分,突出瞭“一個忠於藝術的演員怎樣不能不與當時的邪惡勢力作鬥爭”的深刻主題。劉振聲倒於舞臺之時的一腔憤懣,表達瞭廣大群眾被壓抑的激越感情。這部“以新奇的形式,絢爛的色彩,沉鬱磊落的情調進行的戲劇”,得到觀眾的強烈共鳴。《名優之死》以其藝術結構完整,戲劇沖突強烈,人物形象生動,生活氣息濃鬱受到普遍的推崇贊許,而成為中國話劇舞臺上的保留劇目。

發表在《南國月刊》上的《名優之死》

  1928年,田漢創辦南國藝術學院,以“團結能與時代共痛癢之有為青年,作藝術上之革命運動”,為中國話劇事業培養瞭編劇、導演、表演、音樂、美術諸方面的眾多人材。翌年,率南國社組織瞭二期公演,使寧、滬、穗沿線充滿新的戲劇空氣。於此前後,田漢創作瞭《湖上的悲劇》、《古潭的聲音》、《顫栗》、《南歸》、《孫中山之死》、《火之跳舞》、《第五號病室》、《一致》等劇作。其中,《湖上的悲劇》是田漢“寫出靈肉分裂生活之苦惱”的代表作之一。作品詛咒封建婚姻制度,但劇情較離奇,有戀愛至上與藝術至上的色彩。《南歸》為田漢抒情詩劇之代表,反映瞭作者內心的苦悶,尋不到出路的感傷,及知識分子的纏綿惆悵。此類戲劇因其感傷主義、唯美主義因素,受到進步觀眾的批評。《火之跳舞》、《一致》等劇,則代表著田漢戲劇風格的變化,這些劇作由性格悲劇發展至社會悲劇,開始接觸到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呼喊出:“被壓迫的人們,集合起來,一致打倒我們的敵人,一致建設新的理想,新的光明,光明是從地底下來的!”具有昂揚的戰鬥熱情與強大的鼓動作用。

話劇《名優之死》劇照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

  此時期的作品,展示瞭田漢在人生與藝術道路上的苦悶、彷徨、掙紮與追求。感傷與反抗的成分此起彼落,互相交替。但他的感傷,植根於批判現實社會的基礎之上。其思想與藝術的成就不甚平衡,但總的傾向處於不斷前進的轉換過程之中。在坎坷不平的道路上經歷瞭這些曲折進程之後,由於時代的推動,在左翼文藝運動影響下,田漢逐漸轉變到為人生、為革命的無產階級戲劇方向。

  戰鬥在民族解放和民主戲劇運動的前沿 1930年3月,田漢作為中國左翼作傢聯盟發起人之一,被選為執行委員。4月,寫就十餘萬言的《我們的自己批判》,嚴肅總結十年南國運動,明確表示瞭左傾的意向,此為田漢經過長期探索追求而產生的思想、創作飛躍的鮮明標志。此後的劇作,脫盡感傷、消沉情調,以磅礴的激情,直刺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配合人民鬥爭,鞭撻黑暗政治,成為時代的號角,而納入無產階級革命文學軌道之中。此時重要作品有《梅雨》、《亂鐘》、《掃射》、《暴風雨中的七個女性》、《一九三二年的月光曲》等,而以《回春之曲》為本時期代表作。

田漢手跡

  《回春之曲》敘述瞭僑居南洋的青年高維漢歸國參加抗擊日帝侵略的戰爭,負重傷後神志不清,終於在戀人梅娘悉心照料下恢復健康重上戰場的故事。劇作情節亦較單純,註重於人物性格的刻畫,通過濃鬱的抒情充分展現瞭人物的內心世界。高維漢對祖國的忠誠,梅娘對愛情的忠貞,具有動人的藝術魅力。劇中抗日救國的主線與高、梅的愛情生活緊密結合,使主題思想得到豐富與加強。幾首情致深厚的歌曲穿插其中,更增加瞭作品獨特的抒情意境,突出體現著田漢劇作的風格特色。

  田漢於1932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為電影《風雲兒女》所作的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聶耳作曲),傳遍祖國大地,強有力地鼓舞著人民團結戰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確定為代國歌。並在1982年正式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1935年2月,中共江蘇省委及上海文化工作委員會遭敵破壞,田漢被捕。半年後經營救出獄,復被軟禁於南京。抗戰爆發後獲釋,赴武漢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三廳六處處長,主持戲劇、電影、音樂、美術抗敵宣傳工作。在他的主持下,組成10個抗敵演劇隊、4個戲曲宣傳隊,分赴各戰區及廣大後方演出。

  抗日戰爭時期,田漢對戲劇運動作出多方面的貢獻。在他的領導下,舉辦瞭歌劇戰時講習班、舊劇演員講習班;為充實戲曲團體演出劇目,創作改編多部戲曲劇本,如《江漢漁歌》等;主持戲劇民族形式問題的討論;全力扶植以演劇隊成員為骨幹的新中國劇社(桂林);特別是與歐陽予倩等共同組織瞭歷時3個月,集中八省30多個團隊的西南戲劇展覽會,規模盛大,影響全國,對抗戰戲劇運動發揮瞭較大作用,也是中國現代戲劇史上的壯舉。

  田漢忙於緊迫繁雜的抗敵宣傳事業,奔走於桂、黔、雲、川,其劇作較上一時期顯著減少。抗戰爆發之初,趕寫大型話劇《蘆溝橋》,以澎湃的熱情歌頌廣大士兵、學生、農民的愛國精神與英雄氣概,揭露日本帝國主義者侵略暴行及國民黨政府的投降政策。此劇人物眾多(79人),場面開闊,氣勢雄壯,情調激昂,集其抗戰劇作之大成。劇中多處穿插愛國主義的抒情歌曲、民歌民謠,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1941年,田漢創作多幕話劇《秋聲賦》,系有感於當時文化界零落飄搖之境況而作。劇作通過主人公徐子羽生活及思想的發展變化,以藝術形象表達瞭“必須拋棄渺小的個人迷夢,參加偉大的抗戰工作,一個人隻有在現實的鬥爭中才能變得堅強而高貴”的思想立意,但因系“急就章”,思想上、藝術上均不夠成熟。

  1945年日寇投降後,田漢到達上海,為當時發生的重大事件所激動,寫成著名話劇《麗人行》。劇作描述瞭三個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女性的命運,揭露瞭帝國主義、國民黨反動派的罪行。故事背景為日本占領者統治時期,實則影射美帝卵翼下蔣氏政權的倒行逆施。作者“明批日偽,暗斥美蔣”的膽略,引起觀眾強烈反響。在藝術表現上,田漢有意創造一種活潑、新穎的形式,戲劇結構打破話劇傳統程式,吸取“活報劇”與民族戲曲的表現手法,設置四幕二十一場次,以簡潔多變的場景適應劇情迅速進展的需要。幕間設報告員,將紛繁錯落的場次串成一體,渾然一氣,有條不紊,劇中三個女性命運交織,三條線索互相依存,在尖銳激烈的戲劇沖突中塑造出具有獨特個性的人物形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戲劇活動和創作 全國解放前夕,田漢經東北入關至河北平山西柏坡中共中央所在地後,抵北京參加第一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田漢先後擔任文化部戲曲改進局、藝術局局長,中國戲劇傢協會主席、黨組書記、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等職。由於行政事務繁忙,創作減少,作《文成公主》、《十三陵水庫暢想曲》、戲曲《謝瑤環》等,而以《關漢卿》為此時期代表作。

《關漢卿》劇照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

田漢和焦菊隱(左)、歐陽山尊(右)觀看話劇彩排

  《關漢卿》系1958年為紀念大戲劇傢關漢卿而作,可稱為田漢戲劇壓卷之作,也是新中國劇壇上最優秀的劇目之一。田漢運用豐富的想象與巧妙的構思,以元代傑出戲劇大師關漢卿創作其代表作《竇娥冤》為中心線索,展開瞭封建統治階級與被壓迫者之間的殊死鬥爭,突出地表現瞭關漢卿“以雜劇為武器,為鬥爭而創作”的戰鬥精神,及歌妓珠簾秀(即朱簾秀)“以演劇為武器,用生命來鬥爭”的崇高品格。作品的藝術構思不為具體歷史事實所囿,而牢牢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把握人物獨特的思想感情境界。劇中同時刻畫瞭關漢卿、珠簾秀兩個豐腴動人的形象,其氣度、性格如兩峰峙列,互相映襯,神采飛揚,動人心魄。劇作視野廣闊,氣勢豪邁,去跡求神,符合於歷史與時代的本質。此劇上演後獲國內外好評,日本俳優座等即在東京舉行聯合公演,盛況空前。

  1966年後,在“文化大革命”中田漢被捕入獄,受盡江青反革命集團殘酷迫害,1968年12月屈死獄中。1979年4月在北京舉行瞭隆重的追悼大會,為田漢徹底平反昭雪。

  在長期創作實踐中,田漢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劇作具有鮮明的時代感,以強烈的戰鬥激情震撼人心,其對黑暗現實的敏銳觀察,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表達瞭廣大人民的心聲。他的劇作主觀色彩濃烈,人物塑造不重細膩的描寫,而重內心感受的抒發,從不避諱在人物身上透露劇作傢自己的主觀情緒,使人物與自我融為一體。他的劇作狀繪時代、勾勒人物,追求精神氣質的突現,而不在具體細節上雕琢。其戲劇結構不以嚴謹取勝,而以氣勢見長,不論題材大小,人物多寡,皆能形成“廣廈高閣”的壯闊情勢。他善於運用詩的語言為人物性格的深化,戲劇沖突的進展設置獨特的意境。在劇作中常以抒情歌曲穿插以抒發胸臆,渲染意境。他的劇作以豐富的想象力而富有瑰麗奇特的傳奇色彩。這些特點統一於田漢劇作中形成沉鬱、豪壯、瀟颯、奔放的獨特風格。此外,他與歐陽予倩、洪深等人一起,為中國現代話劇運動的創建和發展,起到瞭開辟道路的作用,同時還促進瞭傳統戲曲的改革和更新。

  作品集及其版本 田漢作品的主要版本有:《田漢戲曲集》第1至第5集(1930~1935)、《田漢選集》(1936)、《田漢代表作》(1941)等30餘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出版《田漢劇作選》(1955)、《名優之死》(1957)、《關漢卿》(1958)、《麗人行》(1959)《田漢文集》(1~16卷)等20餘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