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傳奇小說。收入劉斧《青瑣高議》前集卷七,題下原註“別傳敘飛燕本末”。亦見陶宗儀《說郛》卷三十二。作者秦醇,字子複(一作子履),亳州譙郡(今安徽亳縣)人。事蹟不詳。胡應麟以為“蓋六朝人作,而宋秦醇子複補綴以傳者也。”(《筆叢》二十九)

  故事根據《漢書》所記趙飛燕與其妹昭儀受成帝專寵及殺害皇子事渲染而成。趙後為鞏固自己地位,望子心切,便暗中勾引年少子弟,不慎被帝發覺;飛燕又詐托有孕,派遣宮使王盛偷帶民間嬰兒入宮,兩次均告告失敗。這時掌茶宮女朱氏生下一兒,昭儀便怒不可遏,命宮吏祭規將嬰兒摔死於柱下。此後凡宮人孕子者盡遭殺戮。成帝因荒淫過度而死。太後追問皇帝病因,昭儀畏罪自殺。

  小說揭露封建最高統治者荒淫佚樂的生活及昭儀殘殺嬰兒的罪惡,具有一定批判和認識意義。魯迅認為“其文蕪雜,亦間有俊語”(《稗邊小綴》)。又稱“文中有‘蘭湯灩灩,昭儀坐其中,若三尺寒泉浸明玉’語,明人遂或擊節詫為真古籍”,“但文辭殊勝而已”(《中國小說史略》)。在秦醇創作的傳奇中,不失為一篇比較可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