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朗族主要分佈在中國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猛海縣的佈朗山、打洛、西定和八達等山區,其餘散居於臨滄、思茅地區,人口58476人(1982年統計)。佈朗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佈朗族人多兼操傣語,通用傣文。信仰小乘佛教。其文學藝術深受傣族的影響,民歌大部分用傣語演唱,或並用兩種語言,有些曲調也與傣族相通。佈朗族音樂分民歌、歌舞音樂與器樂3類。

  民歌 有敘事歌、愛情歌、勞動歌(蓋房歌歌、摘棉花歌等)、風俗歌(結婚歌、迎客歌、回傢歌、焰火歌、生產節令歌、喪事歌)、宗教歌、兒童歌等。按本民族傳統分類法(按音樂特點分類),可分為“宰”、“拽”、“索”3類。

佈朗歌舞

   亦稱“比矮”,意為唱歌,或指歌曲,是在佈朗族中十分流行的一種傳統歌調。多由1人獨唱,其句尾拖音較長,長短句並用,略具山歌風味,演唱場合較自由,其內容廣泛。風俗歌、宗教歌、勞動歌、兒童歌、催眠歌都可以用宰的曲調來演唱。有的還具有吟誦性特點,無固定節拍,如“宰臘”(唱故事)、“宰陸”(迎婿歌)、“宰卡囡”(迎客歌)等;有的具有抒情歌唱性,節拍較清楚,如“宰龍奔宋”(情歌)、“宰貨牙蘇”(賀新房歌)等,用徵、羽兩種調式。下面是宰卡囡的基本歌調:

《迎客歌》

   是一種說唱性的古老歌調,曲調與宰近似,但節奏較緊湊,句尾拖音較短,多為徵調式。歌詞的篇幅可長可短,短者幾分鐘可以唱完,長者可唱幾個小時,甚至幾個晝夜。佈朗族舉行婚禮前,全寨男女老少皆在男女傢歡聚、宴飲,以拽的歌調唱結婚歌。拽不僅可以在室內演唱敘事性歌曲,也可以在野外唱愛情及其他內容的歌曲。

   是佈朗族旋律性較強的歌調,為青年所喜愛。索的曲調各地不同,有金邁調、曼牙調、曼夕調等,采用宮、羽、商3種調式。曲調常由一個引句和上下句組成,引句唱固定的襯詞,後兩句唱正詞。也有上下句結構或較自由的結構。演唱時,每段之間有音樂過門,八度下行跳進的音型,構成間奏音樂的鮮明特點。歌詞多即興編唱。主要用於表達愛情或歌唱新生活。男女青年傾訴衷情時,常采用對唱形式,由男青年用玎伴奏,旋律委婉動聽,節奏輕快活潑。

  佈朗族的宗教歌曲主要是佛寺中和尚念經時所唱,有格賧(貝葉經)、波格賧(緬紙經文)等多種,與傣族宗教歌曲基本相同。

  此外,還有“森”、“同滿”、催眠歌等。森是由緬甸傣族地區傳入的民歌,用玎伴奏,音樂流暢動聽,樂句間有間奏,多用於表達愛情。同滿是形容少女美好容貌的歌。

  歌舞音樂 佈朗族的民間歌舞包括“宰崩”、“宰排”、“索沙塔”與“索臘砍不瑞”、“軟束”等。大多在傳統節日演唱,有領有和,邊唱邊舞,其中有的伴以打擊樂。

  宰崩 又名宰目,是在傣歷新年時群眾表達歡樂情緒的集體歌舞。表演時,男子背象腳鼓邊擊邊唱,女子圍圈邊歌邊舞,內容多表現男女互相贊美,采用問答形式,歌詞幽默風趣。宰崩的歌舞形式各地相同,多用羽調式,但曲調因地而異。演唱形式有的以一人領唱為主,眾人用襯詞應答,氣氛熱烈。村寨之間常相互比賽,演唱中穿插武術表演。下例是以領唱為主的宰崩的旋律骨架:

《宰崩》

  宰排 是在收獲棉花季節演唱的歌舞;由婦女合著贃聲演唱,男子腰系銅鈴,手持木棍而舞,音樂較平穩,多用徵調式。

  索沙塔與索臘砍不瑞 是過去在佛教關門節、開門節時表演的歌舞。索沙塔的內容是祝頌賧佛人傢富裕吉祥;索臘砍不瑞是表示愛情的舞蹈。

  軟束 是傣歷新年時青年與兒童拜年的歌舞。其音調與傣族歌舞依拉登相近,活潑風趣。

  佈朗族民歌及歌舞音樂以徵、羽、宮調式為主,少數用商調式;音樂結構多系分節歌形式,用一基本曲調演唱不同歌詞時,曲調有許多細微的變化;除索具有鮮明的歌唱性外,大部分民歌均為吟誦性歌調。

  器樂 佈朗族的樂器和傣族基本相同。吹奏樂器有蘆笙、贃、米簫;彈撥樂器有玎、口簧、小三弦;打擊樂器有象腳鼓、鋩鑼、镲等。佈朗族蘆笙與苗族蘆笙不同,用14支笙苗分兩排插入木質笙鬥而成,能奏八度、五度、四度等和音,曲調常在高低八度的持續音中進行。用於歌舞伴奏或獨奏。贃是簧管樂器,從傣族傳入,由銅制簧片和竹管構成,多奏佈朗族民歌改編的樂曲,如《宰臘》、《贊普賴》(摘棉花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