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劇女演員,工正旦。生於1930年4月8日,逝於1985年1月16日。湖南長沙人。湘劇著名琴師彭菊生之女。自幼隨父學戲,1942年至桂林,參加田漢領導的中興湘劇團,進行抗日宣傳,開始藝術生涯。早期曾得湘劇著名小生吳紹芝指點,以後又從老藝人蕭全祥學戲。由於勤學苦練,藝事大進。抗日戰爭勝利後,在濱湖一帶演出,頗負聲譽。1949年9月,在長沙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二兵團政治部所屬洞庭湘劇工作團(1953年改湖南省湘劇團)。曾主演《江漢漁歌》、《九件衣》等新劇,對湘湘劇藝術的革新起瞭推動作用。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與徐紹清一起演出高腔《琵琶上路》(飾趙五娘),獲表演二等獎。1955年參加湖南省第二次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以扮演《雙拜月》的王瑞蘭獲表演一等獎。1957年主演的湘劇高腔《拜月記》攝制成戲曲藝術影片。

  彭俐儂以正旦見長,兼習做工旦。善於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汲取諸傢之長,融會到自己的表演之中。她嗓音清亮,吐字行腔,功底深厚,尤其在高腔演唱上,講求韻味和傳情,聲情並茂,自成一派。如飾《琵琶記》中之趙五娘,在長達五、六十句無音樂伴奏的“放流”唱段中,情深意切,使人蕩氣回腸。她的表演細膩含蓄,刻畫人物不落窠臼。她塑造的趙五娘、王瑞蘭(《拜月記》)和柳迎春(《打雁回窯》)等形象,性格鮮明,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為同行和觀眾所贊賞。她演戲極為嚴肅認真,即使扮演次要角色,如《打獵回書》中的嶽氏等,也要根據自己的體會加以新的創造,以突出人物的性格和復雜的思想感情。她對於湘劇唱腔,既重視傳統的繼承,又勇於革新創造,在彈腔《斷橋》中為白素貞的唱腔創造的“正南路三眼”,已在湘劇藝術團體中廣泛流傳。

彭俐儂在《雙拜月》中飾王瑞蘭

  彭俐儂對青年演員的培養也付出瞭辛勤的勞動。現在湖南省湘劇院擔任主要演員的左大玢、陳愛珠等,都曾得到她的教導;近年更專門從事藝術教育工作,為湘劇藝術培養新的人材,作出瞭貢獻。

  彭俐儂於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任湖南省湘劇院副院長。1959年起,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四、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戲劇傢協會理事;現任中國戲劇傢協會湖南分會副主席、湖南省藝術學校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