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譯德拉維達語系。主要分佈在印度南部和中部,其次在斯裡蘭卡北部和巴基斯坦等地。使用人口約1.3億。

  早在1816年,語言學傢就已證實達羅毗荼諸語言跟印度其他語言沒有親屬關係,它們之間的一些相似點,是語言接觸和相互借用的結果。一般認為,達羅毗荼語系包括約20種語言。但晚近時期又新發現瞭分佈在山區的一些使用人口較少的語言,確數有待調查。該語系中,最重要的是泰米爾語、馬拉雅拉姆語、坎納達語(又稱卡納裏斯語)和泰盧固語。這4種語語言分別為印度泰米爾納德邦、喀拉拉邦、卡納塔克邦和安得拉邦的官方語言。它們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化傳統,其中泰米爾語的文化傳統最悠久。

  達羅毗荼語系通常分為南部、中部和北部3個語族(見表)。

達羅毗荼語系

  語言特征 元音有長短之分,包括eo、ēē。鼻化音不是固有的特點,是後來發展起來的。元音和諧比較弱,亦無規律可循。輔音按發音部位排列,由內及外,由喉音至唇音,與印度 -雅利安諸語言相同,前者可能受後者的影響。特有的輔音是頂音摩擦音噴和齒齦卷舌音r,重復時,與其他輔音聯在一起,產生ṯ。南部達羅毗荼語中的字,以元音收尾。重音微弱,一般都落在第一個音節上。

  形態變化 總的說,屬於粘著型。名詞性的詞類分兩種:名詞和形容詞。除瞭一小部分真正的形容詞外,還包括分詞、名詞間接格、代名形容詞。這些都沒有形態變化。名詞,包括代名名詞,分為兩類:①人類名詞(有理性的):人(神等)的名字;②非人類名詞(無理性的)。其餘的名詞在人類這一類中,南部語言有陽性與陰性之別;但是在泰盧固語和中部語言中,陰性實際上不存在,單數與中性同,復數與陽性同。人類名詞常有特殊的詞綴,與動詞相適應。構成復數利用詞綴粘著的形式;在構成過程中,人類名詞可以改變單數的詞尾。名詞變化有兩個基本的格:①直接格(主格);②間接格,一般具有所有格的含義,加上粘著的詞綴或後置詞,以表示不同的含義。加上人稱詞綴形成的派生名詞(所謂人稱名詞或者代名詞化的名詞),是達羅毗荼語的特征。代名詞復數第一人稱有兩個形式:一個包括說話的對方在內,另一個不包括。這與北京話的“咱們”和“我們”相似。前者包括說話的對方在內。

  代名詞第三人稱和指示代名詞有陽性、陰性、中性之分。沒有關系代名詞。動詞有3個基本形式:①現在不定時,②過去時,③將來時。構成方法是字根加特殊詞綴。代名詞後綴就是人稱語尾。

  達羅毗荼語的一個特點是分開的否定的動詞變位變化。被動語氣用這種說法來表達。

  句子語序是主語-賓語-謂語。謂語總是放在最後面。定語放在被定者前面。

  外來語中主要是梵語和俗語。泰盧固語和馬拉雅拉姆語中外來語最多,其次是坎納達語。泰米爾語幾乎沒有。19~20世紀,英語詞語進入達羅毗荼諸語言。

  字母共有3種:泰米爾語使用一種;馬拉雅拉姆語使用一種;泰盧固語和坎納達語使用一種。

印度古代的一份泰米爾文證書(769~770),圖中最上面一行用格蘭塔體書寫,其他部分用瓦德魯圖字體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