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詞的形式和意義的來源的學科。例如漢語“佛”和“佛陀”源出梵語buddha(覺悟),“木乃伊”源出阿拉伯語mūmiyā(蜜人)。例如,現代英語cat(貓),在古英語是catt(e),在古高地德語是kazza,在古斯堪的納維亞語是 köttr,其來源可能是晚期拉丁語cattus,catta,或借自某種非印歐語。

  並不是每一個詞的來源都能弄清的。例如現代英語dog(狗),在古英語是docga,在中古荷蘭語是dogge,但來來源不明。

  古代關於詞源的議論 詞最初是怎樣產生的,古代哲學傢早已談論過。中國古代學者往往用音近義通的方法解釋詞源,這種方法,訓詁學傢叫作“聲訓”。漢代劉熙的《釋名》是聲訓的專著,但是往往牽強附會,例如他解釋幹支,說:“子,孳也,陽氣始萌,孳生於下也。……醜,紐也,寒氣自屈紐也。……寅,演也,演生物也。卯,冒也,載冒土而出也。”(《釋天》)

  在歐洲,古代希臘哲學傢也討論過詞是怎樣產生的。赫拉克利特(約公元前540~約前480)認為事物與它的名稱有自然的聯系,德謨克利特(約公元前460~前370)則認為事物的名稱是約定俗成的。

  科學的詞源研究 按現代語言學的要求,研究一個詞的詞源,必須查明它的旁系親屬語言中這個詞的詞義和詞形是什麼,據此構擬出它最古的形式和意義。這在古代是不可能的。在現代也隻對部分語言才能進行。詞源學是歷史比較語言學的一部分,但是在18世紀以前,歐洲人相信基督教《聖經》,誤以為希伯來語是歐洲一切語言的始祖。因此不可能找出近代歐洲諸語言的真正起源,更不能認識現代歐洲諸語言的詞的真正來源。

  根據可靠的資料考察詞源,在中國早已有人做過。例如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100)根據下述漢字的偏旁“糹”等資料推論,古漢語中有許多顏色詞原來是專指佈匹顏色的,如:“紺,帛深青揚赤色。”段玉裁在《說文解字註》中根據《文選註》,指出“深青”二字後應有“而”字,他還指出這兒的揚字應為“陽”字。“緇,帛黑色也。”“綠,帛青黃色也。”“紅,帛赤白色。”“紫,帛青赤也。”但是那時許慎不可能有親屬語言的概念,當然不可能追溯出這些詞更古老的起源。1786年英國W.瓊斯發現,梵語和英語等歐洲語言有某些共同的地方。18世紀初丹麥語言學傢R.K.拉斯克和德國語言學傢F.博普最早指出,現代英語、法語、德語、丹麥語、冰島語、俄語、意大利語和古代拉丁語、希臘語乃至更古的梵語都同出一源。從此以後,歐洲的歷史比較語言學便勃然而興。他們根據近代和古代印歐系語言的知識,構擬原始印歐語的語音。例如表達數字“十”這個意義的詞,在梵語是daša,在拉丁語是decem,在德語是zehn,在英語是ten,這些學者根據這些詞和印歐語中的其他語言表示“十”的詞構擬出原始印歐語詞*dekm。這裡的星號表示後面的形式隻是一種假設,並不是確鑿可靠的。

  對詞源的錯誤解釋:流俗詞源 從不熟悉的詞聯想起一些語音相近的熟悉的詞,誤以為後者是前者的詞源,例如以為 Welsh rarebit(塗在面包上的溶化幹酪)原是Welsh rabbit(威爾斯兔),以為 asparagus(天門冬屬)原是 sparrow grass(麻雀草)。這種錯誤的猜想,稱為流俗詞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