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主要分佈在中國黑龍江省同江、撫遠、饒河等縣的沿江地區,其他散居在佳木斯、富錦、樺川、依蘭等縣。人口1476人(1982年統計)。赫哲語屬阿勒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通用漢文。赫哲族以漁獵為生,也耕種少量土地,曾信仰薩滿。赫哲族音樂有“伊瑪堪”(說唱形式)、“嫁令闊”(民間小調)、宗教音樂和舞蹈音樂。

  伊瑪堪 是深受赫哲族喜愛的演唱形式,內容多以英雄傳說故事為主,也有旌旌善懲惡的社會性題材。演唱形式是1人說唱,沒有伴奏樂器,曲調多屬自由體,沒有固定節拍,故事中各種人物都有各自的唱腔,從不混用。演唱時多以襯詞“啊郎”開頭,含有“且說”之意。開始多在高音區進行,旋律性較強,隨後轉為吟詠式的演唱;結尾時歌唱性又加強。

  嫁令闊 是赫哲族民間歌曲的總稱,其中有情歌、敘事歌、生活歌曲等,以情歌居多。赫哲族民歌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男女分腔,互不混唱。演唱形式多為獨唱,偶爾也有對唱,曲式多為單樂段結構,節拍節奏規整,常用五聲音階,徵、宮、羽調式,很少用變化音,曲調婉轉流暢。

  宗教音樂 鼓是薩滿活動的主要“神器”之一。用不同的鼓點伴和薩滿活動的全過程。曲調采用五聲音階羽調式,常有八度大跳,節拍不固定,與伊瑪堪曲調相近類似。

  舞蹈音樂 《天鵝舞曲》在赫哲族民間廣為流傳,結構較嚴謹,旋律起伏有致,表現瞭天鵝飛翔時悠然自得上下翻躍的美麗形象。

  赫哲族的搖兒歌,詞曲均為即興編唱,曲調平穩悠長,歌詞常反映出對遠出親人的思念。赫哲族民間樂器有口弦、鼓和一種古老的樂器“庫姆罕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專業音樂工作者多次深入到赫哲族聚居區搜集民間音樂,改編、創作瞭不少反映新生活的歌曲。如《烏蘇裡船歌》流行全國,成為音樂會上的保留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