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綠汀

  中國作曲傢、音樂教育傢。原名賀安卿,又名賀抱真、賀楷、賀如萍,曾用化名陳益吾和筆名羅亭、華生、山谷等。1903年7月20日出生於湖南邵陽東鄉(今屬邵東縣)。1923年春入長沙嶽雲學校藝術專修科學音樂、繪畫,並與同好組織國國樂研究會、國樂團,開始瞭早期的音樂活動。1926年秋在傢鄉教書時參加瞭農民運動。1927年參加瞭廣州起義,後隨起義部隊到海豐,在彭湃領導的中共東江特委會宣傳部工作,創作瞭《暴動歌》。1931年春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選修科,從黃自學理論作曲。1934年秋,以《牧童短笛》、《搖籃曲》獲俄羅斯作曲傢兼鋼琴傢齊爾品(見A.N.切列普寧)舉辦的“征求中國風味鋼琴曲”第1獎和名譽2等獎,從此為樂壇所矚目。同年應明星影片公司之聘,進入電影界。此後,他一面在音專繼續學習,一面以電影音樂工作為中心,為左翼進步影片《船傢女》、《鄉愁》、《都市風光》、《壓歲錢》、《十字街頭》、《馬路天使》以及話劇《復活》、《武則天》等配樂,創作瞭《搖船歌》、《春天裡》、《秋水伊人》、《怨別離》等電影、話劇插曲,以及《心頭恨》、《誰說我們年紀小》、《清流》等歌曲。從1934年起,他陸續發表瞭《音樂藝術的時代性》、《中國音樂界的現狀及我們對音樂藝術所應有的認識》等論文以及《和聲學理論與實用》(E.普勞特著)等譯作。

  1937年“八一三”前後,他參加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演劇一隊,赴內地宣傳抗日。1938年春到武漢,入中國電影制片廠,後隨廠內遷重慶,又在育才學校音樂組和中央訓練團音樂幹部訓練班等處擔任教學工作。這階段他的歌曲創作有《全面抗戰》、《弟兄們拉起手來》、《遊擊隊歌》、《幹一場》(即《上戰場》)、《日本的兄弟喲》和《保傢鄉》等,特別是作為演劇一隊獻給八路軍全體將士的《遊擊隊歌》,在敵後根據地和大後方均得到廣泛流傳。從武漢到重慶以後的兩年間,他的創作又取得瞭新的進展,並趨於多樣化。除為影片《中華兒女》、《勝利進行曲》、《青年中國》等配樂外,還創作瞭氣勢磅礴的合唱《勝利進行曲》(之二),格調清新、富於泥土氣息的無伴奏合唱《墾春泥》,戲劇性的朗誦調《嘉陵江上》,民謠風的抒情曲《阿儂曲》以及笛子獨奏曲《幽思》,管弦樂《晚會》等。此外,他在這個階段還發表瞭《從“學院派”、古典派、形式主義談到目前救亡歌曲》、《抗戰音樂的歷程及音樂的民族形式》等論文,就抗戰初期音樂界一些有爭議的問題闡明瞭自己的觀點。

  1941年“皖南事變”後,賀綠汀前往華東抗日根據地,先後在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部、新四軍魯藝文工團和新四軍二師政治部抗敵劇社等處工作。1943年夏抵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任教,1944年秋調聯防軍政治部宣傳隊從事創作。1946年初隨該隊進軍東北,途中奉命返回延安籌建中央管弦樂團。1948年秋負責組織華北文工團,直到新中國成立。在新四軍和初到延安的近3年中,他把音樂活動的重點放在培訓音樂幹部方面,為向學員講授作曲技法而創作瞭合唱《一九四二年前奏曲》。到聯政宣傳隊後,他的創作以解放區軍民的生活和鬥爭、新型的官兵關系等為主要內容,追求音樂的通俗性和對歌舞劇形式的探索,以及用專業手法對傳統民歌進行改編,構成瞭他在這個階段的創作特色。《前進,人民的解放軍》、《露營歌》等戰士歌曲,《燒炭英雄張德勝》、《徐海水除奸》等部隊歌舞劇,話劇《沁源突圍》中的器樂插段《山中新生》以及管弦樂《森吉德瑪》等,都曾受到戰士與群眾的歡迎。解放戰爭期間,他在病中還為話劇《解放瞭的堂吉訶德》配樂,並創作瞭《新中國的青年》等歌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他一直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現為名譽院長),並且先後被選為中國音樂傢協會副主席、上海分會主席,中國文化藝術界聯合會和上海文化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以及中國音樂傢協會名譽主席。他為辦好高等音樂院校、培養新型的專業音樂人才傾註瞭心血。在繁重的行政工作和社會活動之餘,他仍堅持音樂創作。從1949年起,他參加瞭歌劇《長征》的創作,並作有大合唱《十三陵水庫》、無伴奏合唱《我們心上開瞭一朵玫瑰花》、獨唱《牧歌》、民歌編曲《繡出山河一片春》、電影歌曲《不渡黃河誓不休》、群眾歌曲《英雄的五月》、小提琴曲《百靈鳥》、電影音樂《宋景詩》等多種不同體裁與形式的音樂作品。同時,他還針對中國現代音樂文化建設事業中出現的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發表瞭上百篇文章,其中如《關於“洋嗓子”的問題》、《論音樂的創作與批評》、《民族音樂問題》、《新歌劇問題》、《音樂美學及其他》、《中國音階及民族調式問題》、《對批評傢提出的要求》、《中國現代音樂文化發展的回顧》、《論音樂的理論與實踐》、《關於發展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的一封信》、《關於提高和發展普通音樂教育的意見》、《關於演外國歌劇的問題》等,都產生過一定的社會影響。

  在60多年的音樂藝術生涯中,賀綠汀把自己的音樂活動和人民的革命鬥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共創作瞭近200首歌曲、3部大型合唱曲、6 部歌劇(兩部與人合作)、25部電影音樂、5部話劇配樂、7首管弦樂曲及一些器樂獨奏曲和140餘篇論文、譯作等。理論探討和創作實踐並重,是他音樂活動中的一個特點。他的創作,構思嚴謹周密,結構完整緊湊,手法簡潔洗練,感情真摯自然,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濃厚的生活氣息。民族風格在他的作品中得到相當多樣的表現。他的文章涉及到內容與形式、生活與技巧、創作與批評、傳統與革新、繼承與借鑒、歷史與美學、作傢與作品、教育與科研等音樂領域中的許多方面。在音樂教育方面,他主張辦學依靠專傢,面向社會,註重實踐,重視民族音樂傳統。堅持專業上的高標準、嚴要求;堅持教學與科研的有機結合與相互促進。

1953年賀綠灑(右)在維也納參加世界和平大會時與Д.Д.肖斯塔科維奇(左3)、Э.A.卡普(左2)、李冕相合影

  1983年,中國音樂界舉辦瞭慶祝賀綠汀從事音樂教育和音樂創作60周年紀念活動,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為此拍攝瞭彩色紀錄片《音樂傢賀綠汀》。同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的國際音樂理事會第20屆年會上,一致通過他為該會榮譽會員。他的著作,除各種單行本外,已編輯出版的有《賀綠汀獨唱歌曲集》、《賀綠汀歌曲選》(簡譜本)、《賀綠汀合唱曲集》、《賀綠汀鋼琴曲集》、《管弦樂曲二首──晚會、森吉德瑪》、《賀綠汀音樂論文選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