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歌的一種體裁類別。是和勞動節奏密切結合的民間歌曲,亦稱勞動號子。它產生於體力勞動過程之中,直接為生產勞動服務,真實地反映著勞動狀況和生產者的精神面貌。

  號子有悠久的歷史,其產生早於其他有詞的民間歌謠。據《淮南子》記載:“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最初,它隻是自然的勞動呼號,以後逐漸美化形成歌腔,並進而具有歌曲藝術形式。

  漢族的號子種類很多,大體有5類類:①搬運號子。包括裝卸、扛抬、挑擔、推車等勞動時唱的號子;②工程號子。包括打夯、打硪、伐木、采石等勞動時唱的號子;③農事號子。包括車水、打麥、打連枷、舂米等勞動時唱的號子;④船漁號子。包括劃船、撐篙、背纖、拉篷、起錨、拉網等勞動時唱的號子;⑤作坊號子。包括竹篾、榨油、鹽井、打籃等作坊勞動時唱的號子。

  號子的歌詞內容大多與勞動直接有關,可分以下4類:①勞動呼號式,沒有任何歌詞內容,隻有“吭喲呵咗”等;②勞動時見景生情、有感而發,直接反映勞動者的情緒和態度;③敘唱歷史傳說故事或與民間風俗生活有關;④其他生活類的歌詞。

  號子的音樂性格堅毅質樸、粗獷豪邁。節奏富有律動性,音樂材料常重復使用。其音樂形式直接受勞動條件的制約。勞動負荷重的號子,音樂固定少變(如杠棒號子),勞動負荷較輕的號子,音樂靈活多變(如舂米號子)。有些少數民族在較輕松的勞動時邊歌邊舞,使其音樂兼具號子和舞歌兩種體裁因素。如高山族的《杵歌》、藏族的《打阿嘎》等。各不同工種號子的音樂也各具特點。如:打夯號子的節奏規整有力,挑擔號子的節奏短促輕捷;平水劃船號子的節奏長而舒展,旋律逶迤起伏等等。

  號子的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一領眾和等多種,以一領眾和的形式為最常見。號子的領唱者即勞動的指揮者,領唱曲調大多高揚舒展,富有號召性;號子的和唱部分大多是勞動者的齊唱,曲調深沉有力,節奏性較強,常有勞動呼號式的襯腔。領、和的結合形式也依勞動條件和要求而定。緊張的勞動常采用句接式或密接式,輕緩的勞動常采用段接式或句接式,在某些激烈的勞動中,還有領、和聲部相疊,出現多聲部織體的情況。

  20世紀中葉以來,由於生產技術的發展,舊時繁重的體力勞動逐漸為機器生產所代替,勞動號子也日漸減少。但它那豐富的音樂素材和獨特的音樂特征卻為許多作曲傢所吸取,在不少表現勞動人民艱苦奮鬥精神和豪邁氣魄的音樂作品中得到瞭提煉、升華和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