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器樂之一,由潮州漢劇中的器樂曲牌發展而來。原稱為“外江弦”,到20世紀20年代,改稱為“漢樂”(即漢調音樂)。流傳在廣東、江西、福建、臺灣等地以及東南亞一帶華僑中間。

  漢樂分“和絃索”、“清樂”及“鑼鼓吹”、“中軍班”數種。和絃索是指用小二弦領奏,由月琴、琵琶、椰胡、三弦、笛子等樂器演奏的絲竹樂形式;清樂是指隻用箏、琵琶、椰胡3種樂器演奏,俗稱“三件頭”的弦索樂形式;鑼鼓吹是由嗩吶主奏,再加打擊樂器梆子、搖板、鼓鼓、蘇鑼、小鑼、鈸、碗鑼、乳鑼等,屬於吹打樂形式;中軍班屬於儀仗樂隊,受雇於婚、喪、喜慶等場合。演奏時多則20餘人,少則2、3人,屬於鼓吹樂形式。

  通常所說的漢樂,以和弦索與清樂更具代表性,這類音樂以淳樸優美、典雅大方見長。一般所奏樂曲均為漢劇音樂中的傳統曲牌。如《傍妝臺》、《小桃紅》、《柳搖金》、《小梁州》、《北正宮》、《萬年歡》、《到春來》、《水龍吟》、《串珠簾》、《百傢春》等。在30年代,漢樂演奏十分興盛,百代唱片公司曾為廣州汕頭的漢樂演出團體錄制唱片《出水蓮》、《絆馬索》、《寒鴉戲水》、《串珠簾》等曲目。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中國唱片社又為大埔新生木偶劇團、廣東漢劇院等團體灌制瞭《翡翠登潭》、《出水蓮》、《薰風曲》、《嫁好郎》等曲目的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