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斯金納

  美國新行為主義心理學傢。1904年3月20日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薩斯奎漢娜。1922年進紐約克林頓哈密爾頓學院主修文學,畢業後進哈佛大學改修心理學。1930年獲心理學碩士學位,193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斯金納先後後在明尼蘇達大學和印第安納大學任教。1948~1974年任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1974年起任退休教授。

  斯金納受行為主義創始人美國心理學傢J.B.沃森的思想和俄國生理學傢И.П.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的影響。早在20世紀30年代,即從事動物學習的研究。他從實證主義思想和操作主義立場出發,來研究動物和人的行為。認為行為都是由反射構成的,而反射則是刺激與反應間的一種可以觀察到的相互關系。他堅持隻研究刺激與反應間的關系。根本忽視和排斥生理的和心理的環節。曾設計“斯金納箱”用白鼠進行試驗,提出操作性條件作用或工具性條件作用的理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美國科學研究和發展總署從事研究工作,曾訓練鴿子引導魚雷和炸彈。他還曾設計過多種實驗裝置。創造瞭記錄反應的累積記錄器,用圖表表示反應的變化。他先後用白鼠、狗、猴和兒童做實驗,獲得可以比較的結果。此後,致力於人的行為的研究。他認為,不應從人的內在心理尋求人的行為的解釋,而應從決定行為的外部條件解釋人的行為,並認為人的行為乃是對環境的生理學反應,提出瞭對反應的控制。

  斯金納把“操作性條件作用和積極強化”的理論引進瞭教室,在課堂中強調行為目標和即時反饋。創造瞭教學機器,制定瞭程序學習的一系列原則。他提出學習就是強化的理論,認為應最大限度地運用積極強化,最小限度地運用消極強化,使人的行為受到控制。希望運用科學的控制,建立一個完善的教育過程。50年代初期,斯金納開始從事一系列提高算術、閱讀、拼法和其他學科的教學效果的研究,對西方教育產生很大影響。斯金納有關控制行為的理論,還廣泛應用於心理治療、問題兒童的處理、智力遲鈍兒童的教育以及課堂管理等領域,取得瞭一定的成果。斯金納的理論,在一些國傢中現已引進工業管理,他極力主張在工業管理上采用積極強化,不用懲罰性的控制,培養能應用操作性條件作用原理的新一代工業管理人員。

  斯金納的主要著作有:《有機體的行為》(1938)、《科學和人類行為》(1953)、《言語行為》(1957)、《教學技術學》(1968)、《論行為主義和社會》(1978)和《一個行為主義者的成長》(1979)等。

  在中國,從60年代開始,隨著程序教學的研究,也翻譯出版瞭一些斯金納的論著,並進行瞭初步的分析研究,在揚棄其不合理的思想的同時,也吸取瞭一些其中可供借鑒的東西。斯金納是一位行為主義者,他對動物的行為和習性進行的實驗研究是有成就的。他提倡程序教學和教學機器等,對提高學習效率也有一定的啟示作用。但他從實證主義和操作主義立場出發,排除意識,把意識和行為等同,否認人的學習具有特殊屬性,把人的學習與動物的學習等同,是不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