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達是西元前8世紀左右建立的古希臘奴隸制城邦之一,位於伯羅奔尼薩斯半島東南。在城邦中居於統治地位的是斯巴達人,處於被統治地位的是希洛人(國有奴隸)和少數皮裏阿西人(半自由民)。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人數差別懸殊,階級關係異常緊張,鬥爭相當尖銳。為瞭隨時準備抗禦外部侵擾和鎮壓內部希洛人的反抗,全體成年斯巴達人(特別是男子)都被編入軍隊,全國無異於一個大軍營。斯巴達教育,具有單純軍事體育的性質,是由這種社會狀況決定的。

斯巴達女婦接受軍事訓練的青銅像(公元前6世紀)

  斯巴達人認為,教育關系到國傢的安危和斯巴達人的生死存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氏族貴族的子弟訓練成為忠於統治階級的兇悍的軍人。兒童出生,就受嚴格的挑選。隻有被認為體質合乎健壯標準的,才準許留下來,身體虛弱的,便被遺棄荒野。兒童屬於國傢,母親隻對7歲前的孩子負有養育之責。7~18歲的男孩,都要住進國傢設立的教練所,接受軍事體育訓練和政治道德灌輸。通過嚴酷的身心磨練,使他們形成堅定、勇敢、頑狠、殘暴、機警、堅韌、順從和愛國等品格。教練所制度極端嚴峻殘酷,生活極端簡陋苛刻。青年穿的衣服非常單薄,冬天也得光頭赤足,平常吃很少食物,睡覺隻鋪墊一些蘆葦。遭受鞭撻和相互搏鬥列為常課,哀叫乃至流露出疼痛難忍的表情就被視為恥辱。孩子們常常被唆使去偷竊柴米菜蔬,成功者受獎,失敗者受罰。兒童很少接受文字教育,但受些音樂教育和舞蹈教育。前者為瞭發揚尚武精神,後者具有敬神的性質,而且多是軍事、體育動作的模擬。

  國傢教練所的管教工作,一般由20~30歲的青年擔任。此外,任何一個斯巴達的公民也都有管教青少年的職責。城邦的執政官也不時巡視軍營,和青少年談話,向他們灌輸奴隸主的政治道德觀念,以堅定他們的意志,並形成所需要的道德品質。

  18歲的青年,要轉入高一級的青年軍訓團。但要經受拷打而不哀號的,才有資格進團,接受正規軍事訓練。在這段時間,至少須進行一次軍事“實習”──“秘密服役”,即在夜間用突然襲擊的方式包圍、毆打和毒殺奴隸。其目的是使青少年更加兇狠殘暴,嗜殺成性,並借此威嚇奴隸,使之懾服。青年年滿20歲後,要駐紮國境,開始戰爭的實地訓練。直到30歲,才能獲得完全的公民身份,成為一個正式的合格的軍人。

  婦女也要接受軍事訓練,以便男子出征時,負起防守城池的責任。而且,斯巴達人還認為,隻有身強力壯的婦女,才能生育健壯的子女。

  斯巴達教育的性質是野蠻、落後的,不重視文化知識的學習,教育內容是片面的。但其國傢對軍事體育教育的重視,教育工作的嚴密組織和對女子教育的重視等對後世產生瞭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