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橋樑形式多樣,在建築上極富特色。從結構與造型形式上可分為拱式橋、梁式橋、索橋、浮橋、懸臂橋等。拱式橋又分為聯拱式與單拱式,單拱式橋亦可分為敞肩式與實肩式等。大多數橋樑位於重要的商旅要道,以濟交通。有的在橋上還建有橋亭、橋廊,甚至市肆店面,使橋樑本身也成為交易場所。還有相當一部分尺度較小的橋樑,則作為建築或園林的附屬部分,或列於建築組群的前部,以增強建築的前導空間序列,強調建築中軸線;或置於園林的山間水際,創造寫仿自然的園林藝術環境。

  拱式橋有悠久的歷史,最著名的為建於隋代的河北趙縣安濟橋(即趙州橋),為大跨度敞肩式平拱橋。和它類似的還有建於金代的河北寧晉永通橋、山西崞縣普濟橋、山西晉城景德橋及建於明代的河北趙縣濟美橋等。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上表現的虹橋,是一座大型木構拱橋,橋下可以過往商船。據記載這樣形式的虹橋在汴梁城的河流上有3座,在山東、淮河一帶也有修建。明清時期更有大量富於創造性的磚石拱橋出現,尤其是江南一帶,為便於水運交通,拱橋必須有足夠的高度,從而創造瞭半圓拱、尖形拱、弓形拱、多邊形拱等多種拱橋形式。古代遺留下來的石拱橋數量很多。其中有不少工程十分浩大,如金代建造的北京盧溝橋,明末建造的江西南城萬年橋、永豐思江橋,清代建造的清漪園十七孔橋等,都很著名。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所表現的虹橋

  梁式橋是另外一種較普遍的橋梁。橋面結構有石梁、木梁或石木混合等數種。其中石梁限於跨度,橋墩較密集,木梁的跨度可以較大。在多雨的南方地區,為防止木梁朽損,在有些梁式木橋上蓋以屋頂來保護橋面,這種橋稱為廊橋。有些較長的廊橋還在每個橋墩上各建重簷亭屋1座,增加瞭橋梁的造型美觀。著名者為南宋時建造的福建泉州安平橋,雄跨於安海鎮港的港灣之上,全長約2500米,分有362跨,因長度超過5裡,故又稱五裡橋,五裡橋上建有供人歇涼的橋亭5座。

  湖南、貴州與廣西交界一帶的侗族村寨,多建有各種形式的風雨橋。風雨橋又稱花橋,為木梁式結構,橋上建有橋廊與橋屋,橋廊內兩側設有坐凳,可供行人休息。四川、青海、甘肅交界處還有一種懸臂式廊橋,結構為由兩岸層層挑出圓木,至中部再架橫梁,橋上建廊,外觀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