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女舞蹈演員、編導、理論傢和教師,美國現代舞的創始人之一。舊譯韓富莉。1895年10月17日生於奧克派克,1958年卒於紐約。她曾受過良好的芭蕾基本訓練,畢業於芝加哥F.W.派克辦的舞蹈學校。1913年開始從事舞蹈教學活動,曾在伊利諾州開辦自己的舞蹈學校。1917年進入洛杉磯鄧尼斯-肖恩舞蹈學校(見R.聖鄧尼斯)學習現代舞,並成為主要演員。1920年開始創作,1928年由於藝術見解的分歧,和C.韋德曼一起離開鄧尼斯-肖恩舞蹈團,在紐約建立韓弗理-韋德曼曼舞蹈團和工作室。最初上演的作品有《色彩和諧》(1928)、《G弦上的詠嘆調》(1928)和《震教徒》(1931)等。同時為戲劇演出編舞,如莫裡哀的《丈夫學堂》等。1934年擔任本寧頓學院夏季舞蹈學校的教師。1935~1936年她創作瞭最成熟的作品《新舞》、《劇場片斷》和《伴隨著我的紅火焰》。1945年因病停止演出,但仍然從事創作和教學,並擔任J.利蒙舞蹈團的藝術指導。她為該團創作的作品有《麥伊亞的哀歌》(1946)、《廢墟與幻影》(1953)等。她還擔任過朱利亞德舞劇院和朱利亞德音樂學院舞蹈系的藝術指導。

  漢弗萊的舞蹈創作是從一系列大膽的革新和實驗開始的,並以此發展和完善瞭自己的舞蹈理論。她認為,舞蹈動作產生於演員重心的移動,存在於平衡與不平衡之間,她稱之為“兩個靜止點之間的弧線”。她進一步強調,演員失重的動作越徹底、越激動人心,恢復動作也就越有生命力。根據這一理論設計和總結出獨特的舞蹈動作和訓練方法。同時她還認為,舞蹈動作本身就具意義,如“失重”表現瞭人類要求進步和冒險的急迫感,而“回復”則表現瞭要求安全的願望。因此,她在許多作品中取消瞭音樂,僅用舞蹈動作來表現思想感情,如《悲愴奏鳴曲》(1923)等。漢弗萊著有《編舞藝術》(1959)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