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海頓

  奧地利作曲傢。1732年3月31日生於奧匈邊境下奧地利的一個村鎮羅勞,1809年5月31日卒於維也納。他的父親是世代相傳的車匠,母親是貴族府中的廚工,傢境貧困,12個孩子有6個夭折,海頓是12個孩子中的第2個。

  生平 喜愛音樂的父母使海頓自幼受到民間音樂和教堂音樂的熏陶,從孩提時代就顯示瞭出眾的才華。他有漂亮的童聲高音,不但能模仿唱出他所聽到的每首歌曲,而且可以在自制的小提琴上拉出這些旋律。海頓的親戚──海恩堡教會合唱團指導J.M.弗蘭克看中瞭他,從此6歲的海頓永遠離開瞭父母,他在多瑙河畔的海恩堡教會合唱團裡唱彌撒曲,學習樂理和常用樂器哈普西科德小提琴。學業艱辛,正如他後來回憶的那樣“鞭撻多於膳食”。兩年後,維也納聖斯蒂芬大教堂樂長G.羅伊特去海恩堡物色歌童,海頓被選進瞭唱詩班。

  17歲這一年,海頓因變聲被解雇,開始瞭一貧如洗、備嘗辛酸的生活。為瞭糊口他教幾個孩子學音樂。一位朋友為他在維也納找到瞭一間閣樓棲身,聊以自慰的是閣樓裡有一架舊哈普西科德。晚年他對G.A.格裡辛格爾(第一本海頓傳記作者)談起那段生活時說:“每當我坐在那架破舊的、被蟲咬壞瞭的哈普西科德旁邊時,我對最幸福的國王也不羨慕”。在這裡,他勤奮自學,練鍵盤樂器、小提琴,研究理論。1754年他認識瞭當時頗負盛名的意大利作曲傢、聲樂教師N.波爾波拉,海頓向他學習作曲、意大利文和聲樂,同時為他的聲樂課彈伴奏,兼當仆人。

  1755年海頓受菲恩貝格伯爵邀請,參加在其府邸舉辦的四重奏晚會,擔當四重奏中的小提琴手。是年海頓的第1部《降B大調弦樂四重奏》問世。經菲恩貝格伯爵介紹,1759年海頓應聘擔任瞭捷克莫爾津伯爵府邸中的樂隊指揮和室內樂作曲傢。在這一年裡,海頓創作瞭《第一交響曲》。次年,海頓與維也納假發商J.P.克勒的女兒安娜結瞭婚,婚後夫婦不睦,長期疏隔,終無子嗣。

  1761年是海頓一生中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由於莫爾津伯爵遣散瞭樂隊,海頓就去艾森施塔特任P.A.埃斯泰爾哈濟親王的宮廷副樂長,不久任樂長。從1761年起直至1790年樂隊解散,海頓在埃斯泰爾哈濟宮廷度過瞭一生中最可貴的30年。作為一個貴族宮廷的樂長,首先是附屬於主人的奴仆,要按照親王的意旨辦事:他創作、管理和指揮樂隊,對歌唱者進行訓練,以至保管樂器,抄寫分譜。宮廷的藝術趣味和繁雜的行政事務限制瞭他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但另一方面,宮廷的管弦樂隊、合唱隊、歌劇院、木偶劇場等又為他的藝術發展提供瞭多樣的寫作機會,並能直接檢驗自己的作品,從而增刪修改,臻於完善。海頓大部分的佳作是在埃斯泰爾哈濟宮廷中寫成的,包括約60部交響曲,40首弦樂四重奏,約30首鋼琴奏鳴曲,5首彌撒曲和11部歌劇等。

  海頓聲譽漸著,1764年他的作品在巴黎出版,1765年他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英國報紙上。1781年結識W.A.莫紮特時,他已蜚聲歐洲。年近半百的海頓與初顯風華的莫紮特建立瞭誠摯的友誼。莫紮特自認為是海頓的學生,聲稱首先從海頓學習瞭怎樣寫作弦樂四重奏;他寫瞭6首弦樂四重奏題贈海頓。海頓也十分傾慕和重視莫紮特的天才,他由衷地承認莫紮特歌劇創作方面的優勢。在海頓後期的作品中,也顯露瞭莫紮特音調柔和、感情細膩風格的影響。80年代的海頓達到瞭創作上的成熟時期,1784年,他接受巴黎宗教音樂會之約寫交響曲;1785年為西班牙卡迪斯大教堂寫瞭管弦樂曲《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最後七句話》;1786年他為巴黎奧林匹克音樂會寫瞭6部交響曲。同一年他又為那不勒斯國王斐迪南四世寫瞭一些夜曲和協奏曲。

  1790年海頓的生活起瞭一個決定性的變化。N.埃斯泰爾哈濟親王去世,新親王解散瞭管弦樂隊,但保留瞭海頓的樂長街頭和俸祿。長期在工作和生活上依附於貴族的海頓,此刻才真正開始在藝術天地中自由馳騁。他立即到瞭維也納,不到一個月,就接受瞭英國倫敦音樂會經理、小提琴演奏傢J.P.紮洛蒙的邀請,於1791年新年到瞭倫敦,至1792年7月才回維也納。1794年1月至1795年8月,他又第2次訪問瞭倫敦。

  倫敦之行與過去局囿於貴族宮廷的生活形成瞭強烈的對比。在倫敦這個帶有資本主義社會特征的大都市中,廣大的音樂聽眾要求聽到更深刻、新穎和豐富的作品。海頓夜以繼日地忙於開音樂會,參加大量的社交集會和寫作新作品。年逾六旬的海頓不僅在作品的數量上滿足瞭聽眾對他的巨大要求,而且在質量上也比以往的作品更勝一籌。海頓為紮洛蒙的音樂會寫下瞭12部著名的“倫敦交響曲”,形成瞭一生創作的高峰。這些卓越的作品喚起瞭倫敦聽眾狂熱的感情,全英國音樂愛好者都敬慕這位傳奇式的音樂大師。英國上層社交界向他致敬,英王喬治三世請他留在英國,牛津大學授予他音樂博士學銜,海頓沉醉於榮譽與友誼之中。1791年5、6月份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行瞭G.F.亨德爾紀念節,海頓在那裡第一次聽到瞭《彌賽亞》和亨德爾其他許多傑作,使他深受感動。

  他第1次訪問倫敦時路過波恩,在那裡發現年輕的L.van貝多芬的天才,表示願意收貝多芬為學生。1792年,貝多芬前往維也納拜海頓為師,因兩人性格迥異,師生關系為時不長。但海頓還是認為:“……貝多芬遲早會進入歐洲最偉大的作曲傢之列,而我將為能把自己說成是他的教師而感到自豪……。”1795年8月,63歲的海頓第2次從倫敦回到維也納,繼續從事創作。晚年的作品中以兩部清唱劇《創世記》(1796~1798)和《四季》(1799~1801)為最成功。

  譽滿全歐的海頓已到垂暮之年,1802年以後,他的創作靈感枯竭瞭。但許多文化社團、學會都以海頓參加為榮,海頓被邀參加瞭巴黎阿波羅協會,繼又成為聖彼得堡音樂愛好者協會名譽會員。1808年3月27日在維也納再度演出《創世記》時,海頓最後一次對公眾露面。

  1809年4月9日奧地利對法國宣戰,法國軍隊迅速占領瞭維也納。5月31日,海頓在戰事倥傯中逝世。遺體安葬於洪德斯圖爾姆公墓,1820年改葬於艾森施塔特的伯格教堂,1932年人們又在那裡建瞭海頓陵,陵墓圓頂的天窗周圍銘刻著他的名作的標題。

  創作 海頓出生的年代,正是哈佈斯堡王朝日趨衰敗和文化史上的巴羅克後期。在人生的道路上,他經歷瞭瑪麗亞·特蕾西亞開創的“開明專制”,而他逝世時,整個歐洲正面臨著法國大革命的沖擊。這種時代背景使海頓在思想上傾向當時的啟蒙運動和新興的市民階層,然而他並不理解革命。

  海頓愛好日常生活的親切題材,長於表現人類樸實明朗的感情和樂觀的信念,但不喜歡表現人的復雜的內心沖突。他不是以戲劇性而是以美妙和幽默的情趣引人入勝,快樂和充滿希望構成瞭海頓藝術的氣質。

  海頓表面上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在他每件手稿的開頭總是寫上“以上帝之名”,結尾總是簽上“榮耀歸於上帝”。但他虔信上帝不過是隨從習俗,宗教在他的思想與情感中並未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最早的聲樂作品之一《F大調小彌撒曲》中,“求主憐憫”樂章的音樂主題卻是快樂欣喜的;著名的《聖母悼歌》充滿瞭人情味;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最後七句話》這部7個樂章的管弦樂曲(後來加入獨唱與合唱),給人留下的最深印象是末樂章模擬地震的畫面。這些都說明海頓的作品是面向現實、面向人生的,即使在他的宗教音樂中也是這樣。他喜好田野、森林、釣魚和打獵,他對大自然的熱愛不下於莫紮特和貝多芬。

  交響曲 海頓在音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首先因為他是一位交響曲作曲傢。他並非交響曲體裁的首創者,早在巴赫和亨德爾的時代,就已有人為這個領域作瞭準備,開拓瞭道路。但海頓繼承瞭先輩的成就,確立瞭交響曲的規范,所以有人稱他為“交響曲之父”。

  海頓一生創作瞭不下於104首交響曲(有人估計達150首之多)。他早期的交響曲多為生活娛樂題材,形式接近室內樂。18世紀70年代起才更多地吸收瞭北德樂派的成就,具有較深刻的內容和古典風格,往往既嚴肅又幽默。例如《第四十五交響曲》(《告別》,1772),據說是為瞭暗示公爵讓樂師們休假回傢而作的。海頓不同尋常地在第4樂章急板後面加上瞭慢板的第5樂章,奏至中途,樂隊隊員一個接著一個吹熄其譜架上的蠟燭而退席,最後剩下兩把小提琴把交響曲帶到深深打動人心的終止。80年代創作的“巴黎交響曲”(有人說是為宗教音樂會寫的那幾首,也有人說是為奧林匹克音樂會寫的6首,目前尚無定論),抒情性的曲調更為豐富、生動、風趣,配器手法也更成熟。其中《第八十三交響曲》(1785)第1樂章副題的音響如母雞咯咯叫喚,被稱為《母雞》交響曲。《第八十二交響曲》(1786)末樂章的主題聽起來象一首腳步沉重而笨拙的風笛舞曲,故被稱為《熊》交響曲。《第八十五交響曲》(1785)因受到法國王後的喜愛而得名《王後》交響曲。海頓後期創作的12部“倫敦交響曲”,大多具有熱烈灑脫的主題旋律,充滿活力的節奏,應用瞭活潑明快的鄉村舞曲素材和簡潔精致的復調性處理。其中4首得瞭綽號:《第九十四交響曲》(《驚愕》,1791)、《第一○○交響曲》(《軍隊》,1793~1794)、《第一○一交響曲》(《時鐘》,1793~1794)、《第一○三交響曲》(《鼓聲》,1795)。這12首“倫敦交響曲”標志著海頓交響曲的最高成就。

  海頓開創瞭交響曲的新的主調音樂風格,並使復調手法在功能和聲的基礎上發展。他擯棄瞭古老復調中那種拘謹而神秘的性質,而代之以率真、生動的音樂語言;海頓完善瞭4個樂章的奏鳴—交響套曲形式,使作品的4個樂章體現統一的藝術構思,表現生活的各個方面;海頓發展瞭奏鳴曲快板的結構,並往往采用從速度、調性等方面與主題形成強烈對比的引子,展開部獲得顯著發展,確立瞭以短小動機進行展開的發展原則,直接啟發瞭貝多芬。

  海頓確立瞭樂隊的雙管編制和近代配器法原則,奠定瞭近代交響樂隊的基礎。

  海頓的交響曲具有鮮明的形象,能使人聯想起日常生活的許多現象,人們據此給他的交響曲標以別名。除瞭早期創作的《晨》、《午》、《夜》等極少幾部作品外,海頓從不寫標題交響曲,上述那些如《母雞》、《熊》、《驚愕》之類的標題,都是別人加上的綽號。

  四重奏曲 海頓弦樂四重奏的重要性僅次於他的交響曲,他寫下80餘首弦樂四重奏(最末一首未完成),內容大多是歡樂、熱情的抒發。50年代所寫的10餘首弦樂四重奏,在它們5個樂章的排列中清楚地顯示瞭古典舞蹈組曲的影響。從《第十七弦樂四重奏》(1771)開始確立瞭4樂章的形式,此後的作品很少例外。在他某些弦樂四重奏作品中把中間兩個樂章調換。1781年他為俄國皇儲保羅大公爵所寫的《小鳥》、《你好》等6首《俄羅斯四重奏》(1781),用諧謔曲代替小步舞曲作為第2樂章。1772年所寫的6首《太陽四重奏》中,復調因素增多,其中3首以復雜的賦格結束。海頓的弦樂四重奏開始形成“對話的原則”,即把主題的敘述分置在各個聲部,如同4個人的談話,具有在主調和聲基礎上產生的復調性,改變瞭早期突出第1小提琴聲部,而把其餘聲部處理成單薄伴奏的機械狀況。90年代創作的《皇帝》(1797)、《日出》(1797)等8首弦樂四重奏被賦予更生動的節奏活力,更豐富的和聲華彩,主題帶有浪漫主義性格和濃鬱的民間特色,可與“倫敦交響曲”相媲美。

  奏鳴曲與協奏曲 海頓的52首鋼琴奏鳴曲主要是為教學和個人演奏而寫,大多純樸而稍平庸。海頓最早的鋼琴奏鳴曲通常不用奏鳴曲快板曲式,末樂章用小步舞曲。其後海頓又較多模仿北德樂派大師C.P.E.巴赫的奏鳴曲。1771年海頓受到“狂飆運動”影響,寫下瞭豪放而略具傷感的《c小調奏鳴曲》,終樂章沒用習慣的歡樂結束,而是激烈爆發的高潮。80年代海頓在旋律的風格與結構上受到莫紮特影響,他十分重視莫紮特鋼琴奏鳴曲的成就。作於1789~1790年的《降E大調奏鳴曲》與晚期最後一首《降E大調奏鳴曲》奔放、激動,感情幅度較大,更接近貝多芬的風格。

  海頓寫過20餘部協奏曲,但這不是海頓創作的主要領域,雖然《D大調鋼琴協奏曲》(1784)和《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1783)現在還常被演奏。海頓的鋼琴三重奏、弦樂三重奏、鋼琴變奏曲、鋼琴幻想曲等,都不能與他的交響曲、弦樂四重奏相比擬。

  其他作品 海頓沒有寫出什麼著名的戲劇音樂,他的18部歌劇多數是小型喜歌劇,包括《月中世界》(1777)、《天長日久》(1780)、《荒島》(1779)、《奧蘭多·帕拉迪諾》(1782)、《阿爾米達》(1783)等。這些歌劇早已被人遺忘,有若幹部連曲譜也找不到瞭。目前已有人對它們進行挖掘和研究。

  海頓寫瞭不少聲樂作品,包括8部清唱劇和12部彌撒曲,而以後期創作的清唱劇《創世記》和《四季》為最著名。《創世記》的詩篇取自英國詩人J.彌爾頓的《失樂園》,第1、2樂章敘述上帝創造萬物直至人類,第3樂章敘述亞當和夏娃在地上樂園過著幸福生活。海頓把自然界的種種現象與生態轉化成一幅幅音樂的畫面,出現瞭鴿子的咕咕聲和獅子的咆哮,亞當和夏娃則唱著一首諧和純樸的二重唱。他的最後傑作《四季》純粹是一部世俗清唱劇,腳本是從英國詩人J.湯姆遜的同名詩改編的,象征春夏秋冬的四個樂章表現瞭農民的勞動和歡樂,抒發瞭他們天真質樸的情感。

  海頓的音樂之所以具有不朽的價值,因為它面向現實,面向人生,氣息清新,朝氣蓬勃,令人受到鼓舞;也因為它在作曲技術上奠定瞭歐洲古典時期的交響曲和室內樂的規范,從而形成瞭德奧音樂經久不衰的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