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彼特拉克

  義大利詩人。1304年7月28日出生於阿雷佐,1374年7月19日逝世。父親是佛羅倫斯著名的公證人,和但丁同時被放逐。1311年,彼特拉克隨傢庭遷居法國,在普羅旺斯旅居多年。後來父親送他到博洛尼亞學習法律,但他酷愛愛文學。父親去世後,他專心從事文學活動。他當過神甫,結識樞機主教喬萬尼·科隆納,因而有機會出入教會、宮廷,並周遊意大利各地和歐洲一些國傢。他關心現實生活,渴望實行政治改革。1347年,羅馬平民在科拉·迪·裡恩佐領導下舉行武裝起義,反對封建君主的暴政,彼特拉克寫詩表示支持,並打算奔赴羅馬參加這一鬥爭。

  彼特拉克勤奮研讀古典著作,掌握瞭淵博的知識。他廣泛搜求希臘、羅馬的古籍抄本,並最早突破中世紀神學觀念,運用人文主義觀點予以詮釋和闡述,對意大利和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發生瞭影響,成為這一運動的先驅。

  彼特拉克用拉丁文寫瞭許多詩歌、散文、書信。敘事詩《阿非利加》(1338~1342),根據李維烏斯的歷史著作描寫古羅馬統帥斯齊皮奧戰勝漢尼拔的英雄事跡,貫串著熾熱的愛國精神。這首詩使彼特拉克獲得桂冠詩人的榮譽。

  散文作品《名人傳》(1338~1374)記敘古羅馬歷史上和《聖經》、神話傳說中的傑出人物的生平,有歷史人物的英勇精神激勵世人。《備忘錄》(1343~1345)借助歷史上的趣聞軼事,向同時代人進行道德教育。

  抒情詩集《歌集》是他的最優秀的作品,用意大利語寫成,收集瞭1330年至逝世前40多年間的300多首十四行詩,抒發詩人對年輕時傾心的少女勞拉的愛。他以豐富多彩的筆墨,描畫勞拉的美麗形象,披露自己復雜的思想情感,大膽地歌頌愛情以及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幸福的向往。這些詩歌沖破中世紀禁欲主義和神學思想的樊籬,表達瞭以人與現實生活為中心的新世界觀和以個人幸福為中心的愛情觀。《歌集》中的政治詩,如《我的意大利》、《高貴的精神》,譴責封建君主的敗行劣跡,揭露教會的腐敗,呼籲和平與統一,激蕩著熱愛祖國的熱情。

  彼特拉克的詩歌,在風格上繼承普羅旺斯和意大利“溫柔的新體”詩派愛情詩的傳統,卻又跳出傳統詩歌充滿神秘的象征和把人物偶象化的框框,使愛情詩比較接近生活。他的詩歌結構縝密,韻味雋永,語言精練,文詞淡雅,善於借景抒情,表達出詩人細微的心緒,在內容和形式方面都為歐洲抒情詩歌的發展開辟瞭道路。他的藝術實踐使十四行詩達到完美的境界,成為近代西方詩歌中的一個重要詩體。

  《歌集》的一些詩篇和某些散文作品,如以詩人同中世紀的宗教作傢聖奧古斯丁的對話錄形式寫成的《隱憂》(1342~1358),都反映瞭他內心的矛盾。他熱愛生活,追求愛情和幸福,但又不能徹底擺脫中世紀神學思想和禁欲主義的精神枷鎖。因而常常感到內心矛盾的痛苦。他熱愛祖國與人民,但又輕視和脫離群眾,這都反映瞭文藝復興初期新舊交替時代人文主義者的矛盾。

  

參考書目

 F.Montanari,Studi sul Canzoniere del Petrarca,Roma,1958.

 U.Bosco, Francesco Petrarca , Bari,1961.

 N.Sapegno, Storia letteraria del Trecento, Milano-Napoli, 1963.

 F.De Sanctis, Saggio critico sul Petrarca, Torino,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