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貝利尼

  義大利作曲傢。1801年11月3日生於西西裡島卡塔尼亞城的一個音樂世傢,父親為管風琴手。貝利尼早年得西西裡一個貴族的資助,在那不勒斯音樂學院受教育,畢業後即從事創作活動。他的主要創作領域是歌劇。貝利尼早年寫瞭《阿代爾爾松與薩爾維娜》(1825)及《比安卡與費爾南多》(1828)等歌劇,初露頭角。1827年寫的《海盜》曾在米蘭拉斯卡拉歌劇院上演,由當時最著名的男高音G.B.魯比尼擔任主角,演出取得很大成功。貝利尼後來繼續創作瞭很多歌劇,先後在米蘭、帕爾馬、威尼斯各地上演。1833年訪問倫敦、巴黎,為巴黎的意大利歌劇院寫瞭《清教徒》(1835)。這部歌劇是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清教徒與保皇派的鬥爭為背景的愛情故事,由當時最負盛名的歌唱傢G.格裡西、魯比尼、A.坦佈裡尼和L.拉佈拉什等聯合演出,獲得巨大成功,使貝利尼獲得瞭世界聲譽。貝利尼一生共寫瞭11部歌劇。除上述作品外,重要的尚有《凱普萊特與蒙太古》(根據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寫成,1830年上演於威尼斯)、《夢遊女》和《諾爾瑪》(均寫於1831年),還有《滕達的貝亞特裡切》(1833)等。這位才華橫溢的作曲傢不幸於1835年9月23日病逝於巴黎附近的皮托城,死時年僅34歲。

  貝利尼的歌劇深刻地反映瞭處在奧地利帝國和各大小王國沉重壓迫下的意大利人民的痛苦心情和反抗精神。如《諾爾瑪》通過以古代高盧人與羅馬占領者的鬥爭為背景的愛情悲劇,曲折地隱喻瞭意大利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與人民群眾激昂的愛國熱情。由於這些歌劇的內容具有積極的政治意義,給觀眾以很大教育和鼓舞,甚至導致群眾轟轟烈烈的愛國示威。貝利尼歌劇中的許多曲調已成為意大利人民的愛國歌曲流傳至今。

  貝利尼歌劇的創作手法豐富多樣,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他尤其註意發揮聲樂曲調的巨大表現作用,那些簡潔動人的樂隊插部,富於激情的大型合唱,變化多端的朗誦調以及許多戲劇性的場景描繪都很有個性,處理得頗為自然。

  貝利尼歌劇的音樂風格有兩種明顯的特征:一是激昂振奮,這往往體現在英雄性的場景中。例如許多英雄氣概的群眾大合唱,以意大利解放歌曲的音調加之進行曲的節奏,尖銳的帶有附點音符的短句等處理,使音樂顯得嚴峻而果斷。另一特征是優美的抒情性,帶有浪漫主義的夢幻意境。他的所謂“貝利尼式的聲樂旋律”,即是在低聲部分解和弦的伴奏襯托下,聲樂旋律由寬廣悠長的音調開始,逐漸形成高潮,然後又回到寬廣悠長的音調上,形成拱型線條。這種獨特的旋律長於表達溫柔、憂鬱、悲哀的感情,蘊藏著一種內在的動力,有著特殊的藝術魅力,感人至深。德國作曲傢R.瓦格納曾說:“貝利尼的作品,把心連接在言語中。”與貝利尼同時代的G.羅西尼和G.多尼采蒂也有歌唱性的旋律,但更接近於古典的傳統,而貝利尼的旋律則更富於浪漫情趣。人們往往把這種旋律與肖邦富有感情的旋律相提並論。

  貝利尼的歌劇創作是與19世紀聲樂演唱的黃金時代分不開的。他那浪漫氣息濃鬱的音樂吸引瞭世界一流的歌手們。貝利尼為具有美聲唱法高度技巧的歌手寫瞭許多音樂作品,如為英雄性的女中音寫瞭不少漂亮的詠嘆調(有一個時期由於聲樂水平的下降,這些作品大多改為女高音演唱瞭)。19世紀的名歌手,如女中音M.瑪莉夫蘭、G.格裡西,女高音G.帕斯塔、H.宗塔格,男高音魯比尼,男中音坦佈裡尼,男低音拉佈拉什,年輕的J.林德和A.帕蒂等人的成長,與貝利尼所創作的歌劇是密不可分的。除歌劇外,貝利尼還寫有6部交響曲、雙簧管協奏曲、彌撒曲等器樂與宗教音樂,以及不少聲樂曲,但並不經常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