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曲種。舊名蹦蹦,屬走唱類曲藝。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3盟。自草創至今,大約已有200年的歷史。藝人師承關係可上溯到清嘉慶末年前後。二人轉是在東北大秧歌的基礎上,吸收河北的蓮花落而形成的。另說是河北蓮花落傳入東北後,與當地大秧歌相結合,增加瞭舞蹈、身段、走場等演變而成。二人轉在發展中還廣泛吸收瞭東北民歌、太平鼓、東北大鼓、皮影、喇叭戲、河北梆子、評劇等姊妹藝術的音樂唱腔和表演技巧。二人轉在歷史上曾形成東、南、西、北4個流派。東路以以吉林市為重點,舞彩棒,有武打成分;西路以遼寧省黑山縣為重點,受河北蓮花落影響較多,講究板頭;南路以遼寧營口縣為重點,受大秧歌影響較大,歌舞並重;北路以黑龍江北大荒為重點,受當地民歌影響,唱腔優美。曾有“南靠浪(舞),北靠唱,西講板頭,東耍棒”的諺語。後來各流派取長補短,互相融合。

  二人轉演出形式很多,大體分為單、雙、群、戲4類。“單”即單出頭,由一人演唱;“雙”即二人轉,是主要演出形式,由甲乙二人扮一旦一醜,有說有唱,載歌載舞;“群”即群唱、群舞、坐唱等,由十多人表演;“戲”是在二人轉基礎上形成的拉場戲。二人轉的表演藝術分為唱、說、做、舞四功。唱詞以七言、十言為主,兼有民歌體長短句。唱腔豐富,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咳咳”之說。常用曲牌有〔胡胡腔〕、〔喇叭牌子〕、〔文咳咳〕、〔武咳咳〕、〔三節板〕、〔抱板〕、〔四平調〕、〔五字錦〕、〔紅柳子〕等。此外,還有不少輔助曲調、專調和民歌小曲。唱功講究“字兒、句兒、味兒、板兒、腔兒、勁兒”。高亢火爆,親切動聽。伴奏樂器有板胡、嗩吶、竹板等。說功,主要指說口,有“成口”(亦稱套口)與“零口”之分。醜逗旦捧,多用韻白。說口語言風趣幽默,滑稽可笑。說口還包括說白和數板。做功(亦稱扮功),指表演身段和動作,包括手、眼、身、法、步等。舞功以東北大秧歌為主,也吸收瞭其他民間舞蹈及武打成分,並有耍扇子、耍手絹、打手玉子、打大竹板等獨到的技藝。二人轉有傳統曲目300多個。代表曲目有《藍橋》、《西廂》、《包公賠情》、《楊八姐遊春》、《豬八戒拱地》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有大批新曲目出現,如《給軍屬拜年》、《三隻雞》、《接姑娘》、《柳春桃》、《豐收橋》等。近半個世紀以來,代表性的二人轉藝人有:遼寧的徐小樓、郎艷芳、小蘭芝;吉林的程喜發、李青山、谷柏林;黑龍江的郭文寶、李太、胡景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