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曲種。又叫“恩施絲弦”。主要流行於湖北西部地區的恩施、宣恩、咸豐、來鳳、利川等縣。形成時代缺乏記載,據藝人傳說,清同治年間從四川傳入或從揚州傳入。長時期沒有專業藝人,早期的習唱者多是文人和坐賈行商,流傳範圍不廣。1930年左右,逐漸興盛起來。各地的琴友成立琴社組織,如恩施的清江琴社,咸豐的伯牙會,宣恩的琴音聚會等,經常互相邀集演唱,並形成清江、伯牙兩派,各具不同的行腔風格。恩施揚琴的音樂唱腔,屬於板式變化體與曲牌聯套體相結合的音樂體制。按唱腔、曲牌的性性能、結構與特點,可分為“宮調”、“月調”、“皮簧”、“小調”和沒有唱詞的器樂曲5大類。演唱者居中間,面前置揚琴,左邊有三弦、琵琶、月琴,右邊有京胡、二胡、鼓板伴奏。常演曲目有60多段,如《大宴》、《修詔》、《伯牙撫琴》、《黛玉葬花》、《琵琶記》、《怒沉百寶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