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所高等舞蹈院校,其前身是北京舞蹈學校。1954年3月成立建校籌備委員會,成員有吳曉邦、戴愛蓮、陳錦清、盛婕、葉寧等。同時舉辦瞭為期5個月的教員訓練班。1954年9月6日正式開學。首任校長戴愛蓮。1964年分為中國舞蹈學校和北京芭蕾舞學校。1973年合併為中央五七藝術大學舞蹈學校。1976年恢復北京舞蹈學校,校長陳錦清。1978年10月改建為北京舞蹈學院,李正一任院長。現任院長呂藝生。

1954年茅盾為北京舞蹈學校成立剪彩

  北京舞蹈學校主要培養舞蹈表演人才,學制6年。專業課程設中國古典舞、中國民間舞、芭蕾、性格舞及實習排練課等。1955~1960年,在蘇聯編導П.А.古謝夫等人的指導下,舉辦過兩屆編導進修班,學期兩年,為專業舞蹈團體培養瞭一批編導骨幹。1957年開辦東方舞班,為建立東方歌舞團創造瞭條件。學校還曾多次舉辦為少數民族和地方舞蹈團體培訓人才的各種短訓班。根據對外文化合作協定,1955~1965年,曾為越南民主共和國和緬甸分別舉辦留學生班。

  1978年改建為北京舞蹈學院後,分設大學部和中專部。大學部設教育系(學制4年)、編導系(學制4年)、表演系(學制2年)和理論系(學制暫定4年)。學生主要來自各省市自治區舞蹈學校的畢業生、各地舞蹈團體的青年專業人員以及業餘舞蹈愛好者。中專部設民族舞和芭蕾舞兩個表演專業,學制6年,招收10~12歲應屆小學畢業生。

  1961年建立研究室,從事中外舞蹈史、舞蹈理論的研究和各門舞蹈專業課程教材的編寫。校內編有《中國古典舞教學法》及各種音樂伴奏教材。先後主持過這項工作的有葉寧、李正一、唐滿城等。

  中國民間舞教材由教師深入到全國各地向各民族的民間舞蹈傢學習,或請他們來校傳藝。教材內容以漢族舞蹈為主,包括藏、蒙古、維吾爾、朝鮮等族舞蹈。先後主持過這項工作的有盛婕、許淑媖等。

劉少奇觀看《魚美人》後向參加演出的學生祝賀

  芭蕾專業的教學工作,是50年代在蘇聯舞蹈傢Е.奧莉克山大諾夫娜等人的指導下建立起來的。60年代初,學校編寫瞭《芭蕾基本訓練》和《芭蕾雙人舞教學法》。70年代後期以來,教師們又廣泛吸收各國學派的優點,進行科學研究,豐富瞭教材、改進瞭教學方法。還曾聘請加拿大、美國等國藝術傢來院短期任教。先後主持過這項工作的有張旭、曲皓等。

  性格舞的教學十分重視利用外國舞蹈團體和舞蹈傢訪華的機會,學習新的舞蹈素材,充實教學內容。曾先後向20多個歐洲、非洲、拉丁美洲國傢的舞蹈團體和舞蹈傢學習。主持過這項工作的有陸文鑒等。

  在教學和舞臺實踐相結合方面,學校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專業技能確定排練節目,作品選自全國各地區、各民族和外國民間舞和芭蕾的優秀作品以及學校教師編導的民間舞和芭蕾。學校曾先後設立由部分畢業生組成的中國民間舞演員隊、芭蕾舞實驗劇團,作為創作、演出的實習陣地。建校以來,學校師生們創作演出瞭民族舞劇《魚美人》;小舞劇《東郭先生》、《驚夢》;中國現代題材的芭蕾《紅嫂》;根據安徒生童話改編的芭蕾《賣火柴的小女孩》等。排練演出的著名古典芭蕾劇目有《無益的謹慎》(即《關不住的女兒》)、《天鵝湖》、《海俠》、《吉賽爾》、《巴黎聖母院》、《巴赫切薩拉伊的淚泉》、《葛蓓莉亞》和《舞姬》等。學校創作演出的中國古典舞蹈《春江花月夜》、《牧笛》、藏族舞蹈《友誼》和蒙古族舞蹈《鄂爾多斯》等,在國際舞蹈比賽中先後獲獎。

  30多年來,學校共為國傢培養瞭各族畢業生1000多名,分配在中央、部隊和各省市自治區的舞蹈團體和舞蹈學校,擔任演員、編導、教師或從事理論研究和組織領導工作。其中著名的有舞蹈演員趙青、白淑湘、陳愛蓮、鐘潤良等;舞劇和舞蹈編導李承祥、章民新、李仲林、黃伯壽等。70年代後期以來又培養出一批青年優秀舞蹈演員如唐敏、王艷平、郭培惠、張衛強、趙明華和歐鹿等。

  30年來,學校對外學術交流頻繁,來校觀摩教學、演出的有一些國傢的元首、著名政治傢、社會活動傢、舞蹈傢和舞蹈團體。學校的教師和學生也多次出國考察、訪問、教學和進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