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漢斯利克

  德國音樂學傢、評論傢、美學傢。1825年9月11日生於佈拉格,1904年8月6日卒於巴登。早年在佈拉格和維也納學法律和哲學,獲博士學位。在佈拉格時從V.J.K.托馬謝克學音樂。1856年被任命為維也納大學的美學和音音樂史講師,1861年為教授。1848~1849年為《維也納報》的評論員。1855~1864年為《新聞報》、《新自由報》的評論員。他是1867和1878年巴黎博覽會及1873和1892年維也納博覽會音樂部的評審員。1895年退休。

  漢斯利克提倡純音樂的理論,認為“音樂就是音響運動的形式”,奠定瞭近代自律論音樂美學的理論基礎。他反對浪漫主義美學的激情論和啟蒙主義者認為語言音調決定音樂表現力的觀點,他以康德派的J.F.赫爾巴特的美學觀點為依據,堅持形式主義美學的立場,反對R.瓦格納、F.李斯特和H.沃爾夫。在當時曾引起A.W.安佈羅斯、F.von豪澤格爾等人的反駁。他的觀點對西歐的音樂學有很大影響,是H.裡曼和G.阿德勒的音樂風格理論的基礎,其影響今日猶存。他在具體評價音樂現象時卻未能堅持自己的美學原則。他推崇J.S.巴赫、G.F.亨德爾,尤其是L.van貝多芬。他認為R.舒曼是貝多芬以後最傑出的作曲傢,贊揚同時代的J.勃拉姆斯,欣賞G.比才的《卡門》。他有多方面的藝術修養,文筆雋永。他的著作是研究19世紀西歐美學思想的豐富資料。他的主要著作有:《論音樂的美》(1854,有中譯本)、《維也納的音樂會史》2卷(1869、1870)、《現代歌劇》9卷(1875~1900)、《我的生平》(1894)以及大量評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