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聲部音樂中凡不屬於和絃結構內的音,均稱為和絃外音。和絃外音在促進旋律進行的流動性、構成旋律型,並使聲部之間形成豐富的節奏組合,增強和聲的色彩與緊張度的變化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和聲背景上使旋律和聲部進行複雜化、音型化的處理,稱為旋律音型。和絃外音是形成旋律音型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多聲部音樂形成的早期,聲部的結合依據音程的概念,一般以協和音程為骨架,而將某些構成不協和音程的音按級進的方式進行到協和音程上,稱為解決決。其後隨著和聲概念與和弦結構理論的形成,才將不屬於和弦結構內的音稱為和弦外音。在音樂創作的發展過程中,由於某些和弦外音成為和弦的組成部分而形成瞭復雜的和弦結構,例如高度疊置的九、十一、十三和弦等,均由和弦外音演化而成。幾個聲部和弦外音的同時結合尚可構成各種類型的裝飾性和弦或復雜的和音。

  理論界對和弦外音的分類及名稱頗不一致,一般可按其所處的節拍地位與它所依附的和弦音在聲部進行中所構成的關系而分為6類。

  處於弱拍地位的和弦外音有以下4類:①經過音。位於兩個不同和弦音之間使之形成音階式進行(自然音階或半音音階)的音。②助音。介於同一和弦音之間的上方或下方二度關系的音。③先現音。後一和弦的和弦音在前一和弦的同一聲部先期出現的音。④換音。或稱跳進的助音。它是介於兩個不同和弦音之間,與一方構成級進而與另一方構成跳進的音。其中級進引入跳進解決者又稱規避音,跳進引入級進解決者又稱駢枝音。

  處於強拍地位的和弦外音有以下2類:①延留音。前一和弦音在同一聲部延留至後一和弦所構成的外音,留音需級進解決至和弦音。②倚音。與和弦其他各音同時發聲的和弦外音。倚音亦需要級進解決至和弦音。

  除上述6類外,持續音亦屬於和弦外音之列。但不屬於旋律音型范疇。一般起保持某種調性功能的作用。

  19世紀後期的音樂作品中,和弦外音的應用愈趨復雜與自由,包括半音化和弦外音、和弦外音與和弦外音的連接、和弦外音的外音、不加解決的和弦外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