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

  明末清初思想傢、學者、文學傢。字而農,號薑齋。衡陽(今屬湖南省)人。晚年隱居衡陽石船山,後人稱為船山先生。明崇禎舉鄉試,明亡時,曾在衡山舉兵抗清。兵敗後退居肇慶,任南明桂王政權行人司行人。後從瞿式耜抗清,瞿式耜殉難,王夫之之遂決心隱遁,輾轉於湘西、廣東一帶,隱居著述。他精於經學、史學和文學,總結和發展瞭中國傳統的唯物主義,批判瞭程朱理學的唯心主義,是中國啟蒙主義思想的先導之一。

  王夫之強調文學的社會作用及現實性,以繼承《詩經》的“興、觀、群、怨”為旨歸;以創作必須有作者生活經歷為基礎。他著有《薑齋詩話》3卷,包括《詩譯》、《夕堂永日緒論內編、外編》和《南窗漫記》。他認為:“身之所歷,目之所見,是鐵門限。”(《薑齋詩話》)他強調詩歌必須重情重意,情景交融,認為“含情而能達,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則自有靈通之句,參化工之妙”;“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同前)。他認為文學創作,人各有特色,不能強立“門庭”,強立“死法”,黨同伐異,趨於模擬。他說:“詩文立門庭使人學己,人一學即似者,自詡為大傢,為才子,亦藝苑教師而已。”因此,對明代前、後七子和竟陵派的批評尤其激烈。這些對於清代文學理論的發展都起瞭積極作用。

  王夫之的詩、文、詞皆工。他的《讀通鑒論》及《薑齋文集》中的散文,思想上閃耀著戰鬥的鋒芒。文筆也縱橫捭闔,表現著雄肆的氣概。《知性論》、《老莊申韓論》、《君相可以造命論》、《顯妣譚太孺人行狀》、《船山記》等可為代表。詩以寫抗清經歷及寄托亡國之痛的為最佳。《續哀雨詩四首》寫:“寒煙撲地濕雲飛,猶記餘生雪窖歸。泥濁水深天險道,北羅南鳥地危機”,“峒雲侵夜偏飛雨,宿鳥驚寒不揀枝。天吝孤臣唯一死,人拚病骨付三屍”,“丹楓到冷心元赤,黃菊雖晴命亦秋”,《讀指南集二首》寫“滄波淮海東流水,風雨揚州北固山。鵑血春啼悲蜀鳥,雞鳴夜亂度秦關。瓊花堂上三生路,已滴燕臺頸血殷”等等,十分感人。其詞信筆所至,往往沖破音律的限制,近代朱孝臧《彊村語業》說:“蒼梧恨,竹淚已平沉。萬古湘靈聞樂地,雲山韶入淒音,字字楚《騷》心。”揭示瞭它的亡國哀怨之深。雜劇《龍舟會》演謝小娥殺盜報仇事,素材本唐代傳奇《謝小娥傳》。論者有謂作者藉以發泄其遺民悲思。

  王夫之著述有100多種,後人合編為《船山遺書》358卷。1962年中華書局刊印《王船山詩文集》2冊,是從《遺書》中搜集其詩、文、詞而編成的。198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又刊印《薑齋詩話箋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