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古代語法學傢,對後世語言學的發展有巨大的影響。

  生平 生活年代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是在西元前4 世紀。誕生地在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附近。現存最早的記載見於中國唐代高僧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第2卷,健馱羅國娑羅覩邏邑。玄奘說:“是制《聲明論》波你尼仙本生處也。”他接著說,遠古時期,文字繁廣,異道諸仙各制文字,學習者難以詳究。到瞭人壽百歲時,波你尼仙“捃摭群言,作為字書,備有千頌,頌頌三十二言矣,究極今古,總括文言”。對波你尼的生平沒有細談。

  著作 印度古代極重祭祀。祭神要唱頌歌,頌歌多取自吠陀。由於努力保持吠陀聖典的完整性和準確性,發展瞭所謂吠陀六分支,其中尼錄多是詞源學,毗伽羅是語法學。婆羅門世代相承,發展瞭這兩門學科。因此在波你尼之前,印度語法學已經有瞭長期的歷史,波你尼是集大成者。他留下瞭一書:《波你尼經》(見圖),因為內容有八章,亦稱《八章書》,即玄奘所謂的《聲明論》。

《波你尼經》中的一頁

  《波你尼經》的體裁與玄奘所述不同,不是頌體,而是口訣式的經體。所謂“經”,是印度古代的一種著述體裁,是盡量壓縮的口訣。產生時代約在公元前4世紀,與波你尼的時代相符。也有人主張早於此時,尚無定論。另外一種經體,則產生較晚。之所以采用這種口訣式的文體,最初目的不外是便於記憶。當時還沒有書,師徒口耳傳承,簡便易於背誦的文體便應運而生。

  《波你尼經》全書共分8章,每章4節。第1章,說明術語及其運用,論詞根(“界”),說明it(符號),論動詞“自句”,論動詞“他句”,論名詞八格(“囀”),論投詞,說明動詞、名詞的數、格等。第2章,論復合詞,“不變”復合詞、“依主”復合詞、“持業”復合詞、“帶數”復合詞、“有財”復合詞、“相違”復合詞,論名詞各格用法,論復合詞的性,論“半界”,論若幹後綴(“緣”)。第3章,論直接後綴(“作”),論 san等後綴,論介於詞根與動詞詞尾中間的後綴,論kṛtya 類的詞尾(分詞等的詞尾),論表示過去的後綴,論表示現在的後綴,論“溫那地”後綴(и峑等不規則後綴),論表示過去和將來的後綴,論動詞各式(“羅”)用法。第4章,論陰性名詞及間接後綴(“加”),論後綴a峑,論後綴ṭhak,論後綴yat。第5章,續論間接後綴,論後綴 cha,論後綴ṭhañ、ṭhak等,論後綴vati,論含“有”(性質)與“業”(行為)意義的後綴,論比較級後綴,論tadrāja後綴。第6章,論“音變”與“音增”,論詞的音調,論復合詞的音調,論復合詞成分的變化,論詞幹(“身”)的“音變”,論“半界”前的詞幹變化,論“一切界”前的詞幹變化,詞幹中bha類的變化。第7章,續論詞幹的“音變”,論“音增”nuṃ,論詞幹在後綴前的變化,續論詞幹的變化,論詞幹在間接後綴前的變化。第8章,論詞的重疊,論“低調”,論“連聲”及音的變化。全書共有3983句。

  波你尼以後,出現瞭一些修訂、補充和註釋《波你尼經》的著作。約在公元前3世紀,有迦旃延那,一名婆羅流支的《釋補》。約在公元前2世紀,有波顛阇利的《大疏》。

  《波你尼經》的語法體系。《波你尼經》的近4000句口訣包含著一個完整的、科學的語法體系。字母排列非常合乎科學。先元音,後輔音,依照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排列。這種排列順序比希臘語、拉丁語、阿拉伯語和所有的西方語言的那種脫離語言體系的字母表都合理得多。

  談到語法結構,波你尼的特點在於分析。他從語音分析開始,不分析句,隻分析詞;不管語義,完全以語形為分析對象。他分析詞根、詞幹、詞尾、前綴、後綴、派生詞、復合詞等等。分析到最後就是詞根,即所謂“界”。加到“界”上使它成為詞,或者再使它表現出名詞、動詞等所有的關系的都稱為“緣”,即直接後綴。因此,構詞的基本公式是界+緣=詞。這種分析到最後的詞根全是動詞,也可以說,隻有動詞的根才是最後的成分。名詞都出於動詞。這種奇特的理論有其合理的成分;但是,同世界上許多理論體系一樣,一旦形成,就必然要求統一,要求完整,不允許有例外,於是削足適履、牽強附會就隨之而生。波你尼的理論也不例外。按波你尼的說法,詞類共有4種,即名詞(包括名詞、代詞、形容詞)、動詞、介詞、不變詞(包括嘆詞等)。波你尼隻承認名詞和動詞,這兩個還要再變化,而介詞、不變詞則不再變化。一件行為的過程用動詞來表達;一旦行為完成瞭,動作固定瞭,那就成為一件事,則用名詞來表現。名詞與動詞的關系就是如此。總之,名詞出於動詞。

  在印度,《波你尼經》是學習梵語的圭皋。在歐洲,它促成瞭印歐語系比較語言學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