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訓解雙音詞為主的書。清代吳玉搢作,凡5卷。吳玉搢(1698~1773)字藉五,號山夫,江蘇淮安人。廩貢生,官鳳陽府訓導。這本書原名《別字》,後改名《別雅》。所收的詞,都是字形不同而音義相同的雙音詞和少數的單音詞。體例類似《爾雅》的“釋詁”和“釋訓”,有的單獨解釋一個相通的同義詞,有的解釋幾個相通的同義詞。這些被解釋的詞語大都出於經書諸子史傳和漢代碑刻,跟通常的寫法不同。例如:

  ①從頌,從容也。註雲:“《史記·魯仲連傳》》世以鮑焦為無從頌而死者皆非也。”註音:從容。

  ②扶於、扶疏、扶蘇、扶胥、扶疎也。註雲:“《史記》司馬相如《上林賦》‘垂條扶於’。郭璞曰:‘扶於,猶扶疎也。’五臣本竟作扶疎。疎乃俗字。故李善本改作扶疏。註引《說文》曰:‘扶疏,四佈也。’《呂氏春秋》曰:‘樹肥無使扶疏,’……《詩·鄭風》‘山有扶蘇,’……蓋古於,疏,胥、蘇皆相通,猶姑蘇亦作姑胥。”

  註文中除舉出書證外並解釋“某與某二字相近古通用”,或雲“某與某一聲之轉,故多通用”,或雲“某某音同,故兩相假借”。又說:“古人形聲相近之字多通用無別,此即假借轉註之義,今人不知此理,始株守一字以為一義,然日用尋常之字,其非本意而能假通用者不可勝數,學者童而習之,不以為怪耳。”又說:“凡諸變體,其義則一,蓋古人不惟借聲,見形義相近者,時牽率書之。”又說:“凡形容之辭初無正字,皆假借同音之字書之。”這些意見大都正確。

  本書資料豐富,所引有焦竑《俗書刊誤》、周伯琦《六書正訛》、方以智《通雅》。受方以智《通雅》的影響尤多。近代朱起鳳《辭通》之作又比《別雅》加詳。《別雅》有乾隆七年(1742)新安程氏督經堂刊本。前有鏡湖王傢賁序和水南程嗣立序。後來道光末又有重刻本。另外沂州日照許瀚有《別雅訂》5卷,在《滂喜齋叢書》內。訂正《別雅》解說之不當處,可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