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中國古代回避君父尊親的名字而改寫的字。避君主的名字,據說始自秦代。秦始皇名嬴政,一名正,所以秦代稱“正月”為“端月”。秦以後避諱成為慣例。漢高祖名劉邦,所以漢代人把“邦”改寫為“國”;漢景帝名“啟”,就把“啟”改寫為“開”。同見於史書和長沙馬王堆漢墓所出帛書。漢代以後,避諱的要求漸嚴。梁武帝名蕭衍,劉孝標註《世說新語》稱晉代的王衍為王夷甫。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代人寫書把“世”寫作“”,或改寫為“代”;“民”缺筆寫作“”,或改寫作“人”。避諱不僅要避當代代皇帝的名字,而且要避皇帝的父祖的名字。如唐太宗的父親名李淵,史書遇到“淵”字就改為“泉”,或改為“深”。宋太祖的祖父名趙敬,宋代人書中“敬”字改為“恭”,或改為“嚴”;同音的“鏡”字改為“鑑”,這又叫做“避嫌名”。宋代避諱,極為繁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