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歐語系的一個語族。現僅存兩種活的語言:立陶宛語和拉脫維亞語(又稱萊蒂語),是波羅的海東岸居民使用的語言。主要分佈在蘇聯立陶宛和拉脫維亞兩個加盟共和國,少量在國外。使用人口近500萬。波羅的語族分東支和西支。東支包括立陶宛語、拉脫維亞語,以及已消亡的庫羅尼亞語、塞米加裡亞語和塞羅尼亞語,後兩種語言通常被看作是立陶宛語和拉脫維亞語之間的過渡語言;西支僅包括一種已消亡的語言──古普魯士語。

  所有波羅的語言都是屈折型語言。在有有文字記載的波羅的諸語言中,古普魯士語歷史最悠久,它跟立陶宛語和拉脫維亞語有很大的差別。例如,古普魯士語保留原始波羅的語的二合元音ei,後兩種語言沒有保留;古普魯士語的名詞有中性,後兩種語言則失去瞭中性;此外在形態方面也有不少差別。波羅的語族中,立陶宛語和拉脫維亞語最接近。在較古的形態特征方面彼此相似,但在發展過程中各自有一些創新;在語法上都有陽性和陰性,單數和復數,有主格、屬格、與格、賓格、工具格、方位格和呼格,有3種變位法和3個人稱;有3種共同的時態:現在時、過去時和將來時,但立陶宛語多一個反復過去時。在構詞、借詞等方面,二者也很相似。

  印歐語系中,波羅的語族跟斯拉夫語族的關系比跟其他語族的關系更接近。波羅的人跟斯拉夫人的接觸從原始印歐語時期以來從未中斷,他們的語言不僅有共同的形態特征,而且還有某些共同的句法特征和詞匯項目。因此有的語言學傢主張把波羅的語族和斯拉夫語族合為一個波羅的-斯拉夫語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