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少數民族在喪葬活動中的各種特定形式的舞蹈。流傳這種舞蹈的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中國的西南和中南地區,有景頗族、土傢族、哈尼族、基諾族、佤族、瑤族、羌族、傈僳族、仡佬族、阿昌族、仫佬族、怒族、彝族、水族等少數民族。喪事舞蹈,是中國少數民族原始宗教信仰和古老喪葬習俗的反映。隨著各少數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喪事舞蹈也出現瞭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在經濟、文化發展較早的民族地區,這種舞多為職業或半職業的“師公”、“道公”(巫師)等表演;而偏遠山區中的的民族,由於交通和居住條件的限制,這種舞蹈往往是群眾性的通宵達旦的全村寨活動。喪事舞蹈是中國許多少數民族喪儀中重要的內容,但由於在歷史、宗教和習俗方面的差異,又都各有其獨特的規定形式。一般情況是根據死者的年齡、身份、性別和死因確定規模的大小和內容的同異。如對於年高德劭的領袖或年長和輩份較高的長者,喪禮十分隆重,並有大型的喪事舞蹈。這種舞蹈的內容及作用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頌揚亡者的生平業績,抒發族人或親友對他的悼念之情;②勸慰親屬,減輕他們的哀痛;③囿於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宗教迷信思想,為死者驅魔祈福,超度亡魂。各民族的喪事舞蹈,一般都有專用的音樂或唱詞,伴奏樂器有鼓、鈸、鑼等打擊樂器。

  景頗族喪事舞蹈 成年人死去時,親友們立即趕往死者傢中慰問、哀悼,並在室內跳喪事舞蹈。這種活動往往連續數日,以示對死者及其傢屬的尊重和關懷。景頗族的喪事舞蹈有幾種,如《戈奔》、《榮東戈》和《金在在》。《戈奔》也稱《戈崩》,以男女對唱形式,邊歌邊舞。唱詞多為頌揚死者的優秀品德。舞者有的手拿木棍,以大、中、小3個鋩鑼伴奏。有的在頸上掛著鋩鑼,邊敲邊舞。舞蹈動作多表現男耕女織,回憶死者生前的勤勞。其節奏緩慢、情緒莊嚴肅穆。《榮東戈》也稱《恩刀昌》,是在室外曠地上所表演的一種儀式性舞蹈。領舞的人手執梭標式的長槍,尾隨的眾人拿木棍或樹枝,為死者“驅鬼開路”。此舞的隊形變化和行進路線都有嚴格規定,須邀有經驗的人來擔任領舞,並以鋩鑼伴奏。《金在在》是以木鼓伴奏的舞蹈,表演時2~3人身披樹葉編織的衣裙,臉上塗鍋煙,手執木棍,扮成鬼形領舞。眾人則揮刀或執棍棒伴舞。領舞人除做些象征鬼怪的動作外,還要跌爬翻滾,有一定技巧性。舞蹈時,死者親屬常向舞者送錢,以示消災祈福。

  土傢族喪事舞蹈 居住在湖南、江西兩省山區中的土傢族,在老人去世時,一般停柩2~7天,在此期間舉行《跳喪》(也叫《打喪鼓》)。此舞隻由男性表演,視場地大小,可2人或多人輪番起舞,一人擊鼓伴奏。舞蹈動作多從模擬禽獸或人的勞動而來。通過強烈的胯部左右擺動和腿部的起伏顫動,形成獨特的風格和韻律,具有濃鬱的民族特色。

  哈尼族喪事舞蹈 哈尼族凡有子女又系正常死亡的老人去世時,舉辦《莫搓搓》喪禮。“莫”意為老人,“搓搓”意為跳舞。在停柩期間,晚輩親屬圍屍唱挽歌,各地親朋,殺雞宰羊,前來吊唁,眾人繞喪傢的房屋,跳《莫搓搓》舞。舞蹈時拍手蹲跳,或執扇而舞,伴奏樂器有笙、弦、鼓等。

  基諾族喪事舞蹈 當老人去世時,跳《司秋》或《軟篾舞》,未婚青少年死亡時,跳《司門》舞。《司秋》是在死者房前曠場舉行,男女各自拉手成一圓圈,面對圓心雙手甩動,向右橫移腳步,邊歌邊舞。《軟篾舞》是在屋中火塘邊所跳,一人以竹篾敲地,一人在篾上往返而跳。《司門》也是在屋外所跳,男女人數不限,可互牽手,動作類似《司秋》而樂曲不同。

  佤族喪事舞蹈 老人死後,在停柩期間,由婦女在傢中跳《舂臼舞》。由2人或4人圍臼而立,各執舂桿,互相擊打舂桿或臼槽而舞。

  瑤族喪事舞蹈 在舉辦喪事時請“師公”表演《金瓜鉞斧舞》和《三元舞》等。由巫師舞動金瓜和鉞斧,含有驅鬼之意。“三元”是瑤族信奉的諸神中的三元武將,巫師們在表演《三元舞》時,有為死者整理衣褲、梳妝等內容的動作,含有慰藉亡靈使其平安升天的意義。

  羌族喪事舞蹈 羌族有許多古老的喪事舞蹈,一般老人死後要跳《葉龍》、《莫爾達沙》、《喪舞》和《憂事鍋莊》。《葉龍》由巫師模擬各種精怪,表演顛腳碎步行走、雙手伸直抖動等恐懼動作,眾人則手執各種武器圍繞死者或火塘而舞。《莫爾達沙》也叫《皮鼓舞》,常在葬禮的第2天舉行。舞時巫師左手執一單面大鼓,右手執彎形鼓槌和鐵響板,節奏由慢而快,常有前後左右的深蹲大跳動作,多從模擬貓的動態而來。《喪舞》也叫《盔甲舞》,由兩個領舞者各率一橫隊,戴盔披甲,領舞者盔上插羽毛,肩掛肩鈴,眾人手執弩、戈,唱著出征或凱旋的古老歌曲,表現戰鬥的情景。《憂事鍋莊》是在喪宴後眾親友在室外曠場上所表演的一種集體舞。此舞流傳較廣,動作也較豐富,突出特點是以足踏地,雙膝微顫。歌唱的內容主要是頌揚死者生前的品德和親友們對死者的懷念之情。

  傈僳族喪事舞蹈 老人去世後,傢族成員和親友攜帶酒肉至死者住處吊唁,晚上要舉行《哭歌》。凡參加舞蹈者各持一根木棍,圍成兩個圈,舞者用力跺踏地板,邊唱邊跳。出殯時,要有3~5人舞刀開路,意為驅鬼。

  仡佬族喪事舞蹈 在老人去世時要跳《打戛》或《踩堂舞》。《打戛》由4名男子表演,手中各執刀、金錢棍、鐵環等,舞蹈動作以手部和肩部的扭動為主邊歌邊舞。《踩堂舞》原是在入葬時人們在墳地所跳的一種舞蹈。傳說是為踩實墳土和踩死毀壞棺木的螞蟻而跳。後改在堂屋中進行,以蘆笙和哀歌伴舞。

  阿昌族喪事舞蹈 在舉辦喪事時,由“魔桃”(巫師)帶領親友跳《蒙直腔舞》。“魔桃”身背長刀,手執錦雞毛和扇子,邊唱邊舞。動作多下蹲、踢腿、踹腳等,十分剛健。

  仫佬族喪事舞蹈 在老人死去時,舉行《做齋》的儀式,請“道公”誦經歌舞。舞時以手擊鼓或敲鑼,有的戴面具,扮成各種“文神”和“武神”,以示為死者超度亡魂。

  怒族喪事舞蹈 凡男子死後,要吹響竹號向親友報喪,並由巫師帶領親友中的男子唱《哀調》,眾人互相牽手,邊歌邊舞。送葬時由3位老人揮舞長刀在靈前開路。

  彝族喪事舞蹈 居住在雲南東北部的彝族,在老人死後送葬時,在親友中選出5~7人,手執馬鈴唱《孝歌》,邊唱邊舞。居住在雲南楚雄自治州的彝族,在舉辦喪事時,要表演《熱波比》(也叫《花鼓舞》)。舞蹈前,先唱送葬歌,然後由1人手執龍頭指揮,4人腰旁掛鼓,隨著鑼、鈸等打擊樂器的伴奏,擊鼓而舞。

  水族喪事舞蹈 在老人去世後的停柩期間,喪傢設“歌堂”,請親友唱酒歌,跳《銅鼓舞》和《蘆笙舞》。舞蹈動作以腰部的扭動帶動臀和腿而動,動作變化幅度較大,具有靈活、剛健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