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單樂章的標題交響音樂,脫胎於19世紀的音樂會序曲。交響詩的名稱為F.李斯特所創,他認為“標題能夠賦予器樂以各種各樣性格上的細微色彩,這種種色彩幾乎就和各種不同的詩歌形式所表現的一樣”(《柏遼茲和他的哈羅爾德交響曲》),因此他把標題交響音樂和詩聯繫起來稱交響詩。

  李斯特在19世紀50年代寫瞭《山上聽聞》、《塔索》、《前奏曲》、《普羅米修士》、《英雄的葬禮》、《匈牙利》、《哈姆雷特》、《匈奴之戰》和《理想》等12首交響詩詩,晚年又寫瞭1首《從搖籃到墳墓》;除《匈奴之戰》取材於德國畫傢W.von考爾巴赫的壁畫外,其餘大多以文學作品(詩歌、戲劇)為題材。形式靈活多變,常常把奏鳴曲式、變奏曲式和回旋曲式的結構原則糅合在一起,並廣泛使用主題變形的手法,從一個或幾個基本主題蛻變出形象迥異、性格不同的派生主題來。這種混合曲式的結構原則和主題變形的表現方法,常為後起的交響詩作者所師法。

  19~20 世紀的歐洲許多著名作曲傢都寫過交響詩,東歐和北歐各民族作曲傢的交響詩常用本民族的歷史、地理、文學題材寄寓愛國主義思想,如B.斯美塔納的《我的祖國》由6首交響詩組成,謳歌瞭祖國的壯麗河山和光榮歷史;A.德沃紮克的《水妖》、《午時女巫》、《金紡車》和《野鴿》是根據捷克詩人K.J.愛爾本(1811~1870)的民間敘事詩《花束集》所創作的一組民族交響敘事曲,而他的《英雄之歌》則表現瞭英雄人物的剛毅豪邁氣概,以及他們的鬥爭和勝利;J.西貝柳斯的《庫萊爾沃》和《勒明基寧》四部曲都是取材於芬蘭民族史詩《卡勒瓦拉》(一譯《英雄國》)寫成的交響詩,而他的《芬蘭頌》則是反抗帝俄統治的愛國主義作品。中國的交響詩從內容到形式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描繪祖國的大好河山(如杜鳴心的《祖國南海》),描述瑰麗的民間故事(施詠康的《黃鶴的故事》)、表現英勇的革命鬥爭(如瞿維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劉福安等的《八一》)和歌頌革命英雄人物(如田豐的《劉胡蘭》,呂其明的《白求恩》),是中國現代交響詩的重要主題。

  R.施特勞斯稱他的《唐璜》、《麥克白》、《死與凈化》、《查拉圖什特拉如是說》和《英雄的一生》為“音詩”,是交響詩的別名;西貝柳斯的某些交響音樂也用瞭這個名稱。此外,音畫、交響畫、交響素描、交響圖景、交響敘事曲、交響傳奇曲、交響童話、交響幻想曲等體裁也屬於交響詩的范疇。